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生计现状及对策

2019-02-14 07:40温新荣杨金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生计

温新荣 杨金德

[摘要]生态移民,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地区生态或为了使生态脆弱地区居民脱离贫困而实施的移民工程。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面临政府对生态移民区搬迁后期关注度有待提高、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链短,移民收入来源单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政府对移民地的早期规划与现实实施存在冲突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提高生态移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健全生态移民保障体制,提升生态移民重建程度、保护民族文化,增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等措施提高生态移民的质量。

[关键词]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生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移民,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地区生态或为了使生態脆弱地区居民脱离贫困而实施的移民工程。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比较脆弱,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国家实施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生态移民从迁出地到安置地,生存环境、生计资本、生活习惯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态移民成效如何,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生态移民的生计状况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移民是否真的能够“移得出”、“留得住”、“逐渐能致富”。本文主要从可行性层面进行实证研究,便于相关部门了解政策执行的程度以及落实的实效性。

1 调研概况

1.1 调研价值

1.1.1 理论意义。首先,丰富和发展生态移民相关理论。现有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领域对生态移民进行理论阐释,很少从微观领域,特别是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出发。本文以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为研究切入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生态移民相关理论研究。其次,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指导。现有研究大部分从必要性层面阐述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很少从可行性程度进行阐述。生态移民是否可行,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生态移民的生计状况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移民是否真的能够“移得出”、“留得住”、“逐渐能致富”。本项目主要从可行性层面进行实证研究,便于相关部门了解政策执行的程度以及落实的实效性。

1.1.2 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从定量的角度了解生态移民的实效性。现有研究主要从学理层面进行阐述生态移民,很少从实证层面阐述生态移民的实效性问题。本研究主要从实证层面进行阐述,有利于从微观视角把握生态移民政策“落地生根”的情况。其次,有利于从比较视角透视生态移民生计的变迁。现有研究主要从横向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不仅从横向角度,还从纵向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探究生态移民移出之前和移出之后的生计变化情况。

1.2 调研对象

本文以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移民为例,将生态移民的生计状况作为调研对象,着重对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的生计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水库移民、自然保护区移民以及异地搬迁移民等人群,共245人,有效调查问卷为240人,有效概率为97.96%。如表1所示。

2 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生计现状

2.1 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生计明显改善

2.1.1 生态移民工程有序进行。在生态移民搬迁上,基本上都完成了相关的搬迁工作。库区建设、生态修复等工作有序展开。

2.1.2 政府精准帮扶。政府积极安抚移民区的居民,协助移民区的群众建设新的家园,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后期的扶持,及时回访移民区的群众,关注移民的生活现状,心系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2.1.3 政策扶持。对移民区的教育实施政策倾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1.4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改变了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的落后状况,部分移民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移民基本生活有序进行。

2.2 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生计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政府对生态移民区搬迁后期关注度有待提高。政府对搬迁户的后期管理不够及时,对后期扶持资金的发放效率有待提高,还需要及时了解当地居民的困难,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2.2 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链短,移民收入来源单一。大多数居民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后,耕地没有了,收入减少了。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没有了耕地,接近60%的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来养活一家人。个体户就更少了,不到10%。因此,需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拓宽当地居民的收入渠道。

2.2.3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从调查中我们知道仍然有许多地方移民搬迁进入新的地方后,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路灯、水电、公路等都还没有着手建设,医疗设施更加落后,居民的基本生活都没有得到保障。如表2所示。

2.2.4 政府对移民地的早期规划与现实实施存在冲突。政府对生态移民地区的建设早期规划与现实实施存在差距,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不太满意,希望政府改善。生态移民最期待的是解决住房问题,其次是学生的就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文件和政策对该地区的倾斜度还有待加强。如表3所示。

3 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移民观念有待更新

首先,移民者多来自于山区农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农民害怕风险,不愿通过新渠道重新择业、就业。

其次,绝大多数移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上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学习,缺乏系统性的技能以及专业性的证书文凭,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受到严重挤压,谋生渠道受到限制,收入水平急剧下降。大多数移民选择继续耕种或者外出打工,而大胆尝试创新创业和继续深造学业的移民少之又少。因而,这种情况造成迁入区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增多,小孩未能在完整家庭呵护下成长,生理和心理都受影响。加之老一辈人对学习教育狭隘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多数移民子女在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很少继续初中之后的教育。这样极大的阻碍库区移民思想认识的提升。

最后,生态移民主要经济来源渠道狭窄,主要经济收入低,思想观念没能与时俱进,移民本身的文化素养、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3.2 国家扶持有待精准化

首先,生态移民的政策不够完善和一些措施缺乏长远性。由于生态移民工作经验缺乏,而且生态移民人口多而广,早期规划移民政策的粗糙,加上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导致生态移民后期生态移民生计恢复十分缓慢,并且扶持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较大部分生态移民家庭生计陷入困难,致富无门。

其次,生态移民补偿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短期性、拖延性和不完善性的缺陷。生态移民经济补偿政策没有统一规定,在筹措生态移民资金中相当困难,因而搬迁安置资金严重不足,生态移民征收到的土地所得的补偿款不多,甚至存在少部分生态移民的补偿资金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的现象,难以保障生态移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生態移民生计发展较为困难。

再次,政府对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善到位。一是远离城镇化的很多地区的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都没有建好,将严重影响到移民的工作生活。二是某些偏远的迁入区学校的教育水平没有达到标准,教师紧缺,设备落后,而且食堂伙食较差。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较差,虽人人都有医保,但是制度没有完善到位,“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3.3 生态移民社会相适应性有待提高

生态移民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不仅只是移民者居住地变迁,还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就业、公共福利等诸多的财产制度变更、文化适应融合和社会管理的问题。尤其对于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的移民者而言,生态移民必将带来文化的变迁。移民进入新环境后出现的文化变迁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特别在依赖当地条件生产生活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地区,生态移民实施搬迁进入新的环境之后,生态移民者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的文化习俗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对于经济社会上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的生态移民们在面临陌生的生活时有些不知所措,由于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宗教信仰、语言等方面都不相适应,生态移民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生态移民者对崭新生活的积极性下降,甚至部分生态移民产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惶恐感,他们难以安心地在新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

4 对策

4.1 提高生态移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先,教育倾斜。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大力宣传学习教育宏观背景下,让生态移民逐渐意识读书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让生态移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使生态移民能够尽早的融入社会,描绘自己的宏图。

其次,创新创业扶持。针对想要创新创业的生态移民进行有效性、先进性、特殊性的教育和提供低利息的贷款创业基金。如,政府可以针对性的给生态移民开设各种培训班以及讲座,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提升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

4.2 健全生态移民保障体制,提升生态移民重建程度

首先,生态移民搬迁到新的环境之后,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面临较多的风险,因此需要针对情况不一样的生态移民设置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障生态移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提高生态移民安置补助标准,并对于补助及时准确的落实到每家每户,在生态移民的补助问题上要遵循绝对公平的分配原则,不允许一刀切的生态移民补偿和拖欠迟迟未发的现象。同时,对生态移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充分了解生态移民者的家庭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根据生态移民具体困难不同的方面出台不同的救助方案。尤其对家庭突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极端贫困以及鳏寡孤独废疾者等生态移民除给予救助外,还采取一对一帮助脱贫的方法,让社会中有一定经济基础实力的不同岗位的高职人员对贫困家庭给予针对性指导,尽早解决家庭困难问题。

其次,生态移民安置方式与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扩大生态移民的经济效益。加强对移民安置后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对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产业进行构造,使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提高。采取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合作形式,尽快解决生态移民安置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经济问题。

再次,增加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由于生态移民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技能水平也落后,所以需要提高生态移民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对生态移民子女教育给予优惠政策或者给予较长的移民特殊培训,教会他们专门技能,解决生态移民后的生计问题。

最后,强化生态移民后期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完善迁入地的道路交通、水电、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建设,使得各种设施得到长期有效的发挥,也让生态移民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特别地,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迁入地而言,更要给予高度持续关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督促加快建设工作的进度。

4.3 保护民族文化,增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

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安置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都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要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放在首位,从而在搬迁安置中重视对民族文化保护,尊重移民的各种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充分考虑到移民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不适应性,在安置区的选择中,尽量将生态移民安置同一区域生活。

事前做好民族团结的思想工作,促使生态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生态移民和生态移民之间的团结互助、相互关爱、和睦相处,缩短生态移民者异地搬迁后在文化观念方面的适应期,让生态移民者对新环境感到满意,充满激情。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中国生态移民的起源与发展[R].2004.7.

[2]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猜你喜欢
生计
月赚万元的茶叶包装骗局
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农户生计变化研究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民族村寨生计的影响与适应性研究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农村老年人的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
生态人类学视阈下藏族村落的生计文化变迁
社区居民生计模式变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研究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返库移民的“黑户”岁月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