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静待高山流水遇知音

2019-02-14 02:37刘晗
世界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西古琴瑞典

刘晗

爱立信、伊莱克斯、Absolut Vodka、北极狐、H&M、宜家……从电子工业到生活快消品,这些享誉全球的品牌都源自一个美丽的北欧国家——瑞典,国人在醉心于这些简约舒适、自然温馨设计的同时,也对那个幸福感颇高的岛屿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事实上,早在十八世纪,瑞典与中国就有着深度的贸易往来,茶叶、香料出现在瑞典家庭的餐桌上,除此之外,瓷器、挂毯等等中国风元素也融入到了贵族宫廷的生活之中。

瑞中在文化上的沟通日渐增多,传教士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正是在这个风景如画的童话王国里,走出了不少传奇人物,他们为东方神秘文化所吸引,比如探险家斯文·赫定(syen Hedin)深入楼兰古城,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的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Andersson)探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以及瑞典汉学奠基人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演变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其之后,身兼作家和古琴演奏家的林西莉则更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这得益于她身体力行对汉字、古琴文化的传播。

秉承瑞典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追求,林西莉的作品兼备普及与学术,坐拥“汉字王国”,轻抚古琴,静待高山流水遇知音。对她而言,学问并非囿于书斋,她将自身的研究领域拓宽至更广阔的考古现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套面向大众的、独具个人风格的学术体系。

亲临文字考古现场创新非主流语言教学

瑞典汉学在学界的影响力由来已久,最初汉学教授这个职位只授予在大学任职的研究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破格将其授予中学教师林西莉,表彰她在汉语研究和传播上所取得的成就。如今,87岁的林西莉回想起人生第一次与汉字结缘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刚刚步入小学的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Cecilia Lindqvist)获赠了一件古老的傳家宝,一把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伞,上面横平竖直、外形方正的字体吸引着她的目光,在她看来,这些有别于西方拼写方式的汉字有着谜一般的魅力。她不由得在心里盘算:“汉字为什么长这样?一撇一捺有什么意义吗?”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始终缭绕在思绪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份远道而来的礼物牵引着她后来的命运。高中毕业后的她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让她沉浸在其中一读就是十年,文学、艺术、历史和语言都是她的钟爱。一次偶然的机会,汉学家高本汉的讲座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汉字的书写仿佛约定俗成,一笔一画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在汉学家眼中,每认识一字就像是一个陌生的朋友,也正是这种新鲜感、疏离感迫使他们放大书写的每一个细节,推敲发音、构造、语义,钩沉其来历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精彩故事,别出心裁的视角自然也使他们得来的感悟与众不同。

循着高本汉的治学方法,林西莉追根溯源,从甲骨文、金文的造型捕捉文字造型的动态变化,直观呈现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进程,伴随着与之相关的民俗轶事与个人体验的解读,看似复杂的字体架构被分解开来,每一笔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味和深邃的历史内涵,仿佛偶得豁然开朗的桃花源,一幅由汉字串起的中国文明史被缓缓展开。

远观不如近睹。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林西莉曾多次到访中国,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查阅资料再与专家学者交流,还专程赶赴考古现场实地考察,寻访文物与文字之间隐秘的关联。面对汉语,林西莉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学生对汉语的渴求让她跃跃欲试将自己对汉语的理解付诸于实践,她的教学方法得益于老师高本汉,打破传统教学机械的死记硬背,化繁为简图文并茂,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中感受汉字之美,刻板的文字在她的讲述下跃然纸上,这些原始素材最终促成了《汉字王国》的诞生。

林西莉在书中选取的汉字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轮回中见出隐形的遥契。在《汉字王国》中,她将汉字分为若干主题,从自然景观的山水动植物,再到生活中农耕用具、车船房屋、诗酒书画,她发现一些实物与其相对应的甲骨文在形态上相差无几,比如“日”、“月”、“山”、“田”,与此同时,以不同视角去洞察实物开辟出了崭新的天地,“井”字所呈现出的就是俯视看到的井口的框,揭开汉字的奥秘不仅依靠学术考据,还有跳出藩篱的奇思妙想。

这部“十五年磨一剑”,融入她对汉字专注和热情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多方关注,被译介到多个国家,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和汉语的必读书,令国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感到汗颜。如今,瑞典很多学校都将汉语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汉语热”在瑞典的流行,林西莉功不可没。

抚琴聆听余音绕梁感悟古代文人的风雅

1961年,林西莉随夫前往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也就在那时,她为自己起了“林西莉”这个中国名字,当这朵“西方的茉莉花”身临其境融入其中才发觉,多年来对东方国度的朝思暮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另一个世界》就收录了她眼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普通中国人的影像,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说中文是林西莉了解中国的窗口,那么古琴则是她体察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镜子。这件乐器铭刻着古代文人的风骨与高雅气质,美妙的旋律诉说着爱情与才情。“天下谁人不识君”说的是琴师董庭兰的高超技艺,“凤求凰”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及蔡文姬感人肺腑的《胡笳十八拍》,最有名的當数“高山流水觅知音”中的俞伯牙与钟子期。

林西莉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自幼学习钢琴,大学毕业时特地前往德国、意大利专门学习中世纪的鲁特琴,身为古典乐发烧友,还曾自组乐队。最初她本打定主意学琵琶,然而经高人指点才知古琴无与伦比的玄妙与灵性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及的。

满怀着期待和疑问,林西莉辗转找到了坐落于北京护国寺的古琴研究会,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四合院别有一番风景,聚集着一批因古琴而结缘的学者和艺术家,在他们的气质中有着古代文人的博学睿智,温文尔雅。这个成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组织主要工作即是搜集各地的古琴曲目,她也是研究会招收的唯一的学员,当时只想一心学艺的她不曾想到,身边的师傅净是卧虎藏龙之人,古琴大师管平湖、皇室后裔溥雪斋等老一辈有着高深造诣的琴师,前者弹奏的《流水》还成为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在太空播放的音乐,他们倾其所有教授演奏秘籍,耐心解答她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所有问题,与其年龄相仿的王迪则成为她的“专职教练”。

起初,学习古琴对于有着丰富演奏经验的林西莉来说信心满满,然而学习古琴的过程可谓一路艰辛,中文不流利的她与老师只能连比划带弹,种种困境让她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心思。她按照以往学西洋乐器的方法摸索古琴的指法和力道,谁料欲速则不达,古琴的演奏远远超越了林西莉的想象。在王迪的解释下,她开始领悟触及心灵的琴道,深沉悠长的音色蕴含着演奏者与自然、与历史相遇的古老对话,抑扬顿挫的变奏震撼心弦,仿佛无人之境的虔诚朝圣,东方含蓄的浪漫主义在行云流水之间挥洒自如,游走于精神世界畅快逍遥。

短短两年间,林西莉的古琴技艺突飞猛进,她掌握了二十多首曲子的演奏,还通过了古琴研究会的考试,归功于她的刻苦练习,也有赖于王迪的“入境式”启发,这一点竟与林西莉对汉语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通过形象的画面引入故事情节,进入意境有感而发。譬如王迪为她讲述何为“大珠小珠落玉盘”:“把一颗珍珠投入一个玉盘,然后再一颗接一颗地掷下去,它们如流星落下但每个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清澈明亮,最后一切都恢复了宁静。”

当林西莉踏上返乡的旅途,怀抱着名为“鹤鸣秋月”的明代古琴,携带着古琴大师的演奏录音,回味起过往岁月,背着古琴穿过大半个北京城来回奔波,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而如今,那些颇具年代感的古琴已经成为博物馆里只可远观的文物,那些技艺超群、高山仰止的大师先后凋零,世人对渐行渐远的美妙声音也感到生疏……经过十几年的酝酿,林西莉将自己所学所感融会贯通,《古琴》一书浅显易懂,不仅有古琴本身的历史和传承,还有它与古代文人的关系及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古琴研究会经典绝版的演奏得以重见天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尾声

《汉字王国》和《古琴》双双摘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林西莉也因此成为瑞典尽人皆知的人物。她曾五十多次来到中国,从窈窕淑女到满头银发,始终不改的是她对传统文化如痴如醉的着迷,在生活轨迹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耄耋之年的林西莉正筹划着与剪纸有关的作品,打开被折叠起来的图案惊喜不已,正如它承载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猜你喜欢
林西古琴瑞典
手机装裱师,年入300万
瑞典没有“剩宴”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夜阑听雨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古老的瑞典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