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 金岚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丰富的历史图片、珍贵的文献实物、逼真的沙盘模型,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家社会的变化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六大展区的第四展区“历史巨变”主题展中,有九个单元的内容,其中的第四单元是“共享改革成果 共建美好生活”。这一展区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民生实事来展现改革成果和人们的美好生活。
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单元中“教育助推中国梦”区域,集中反映了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成果,斐然成绩。
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1977年是27.3万人,2017年是761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977年是236万人,2017年是377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1977年是404所,2017年是2631所。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区上方,习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寄语历历在目。展区下方是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图片故事,他们有的携笔从戎,有的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学校累计培养9930.9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他们的行动正是对总书记寄语的最好回答。
新中国首博
在展区中间有一个展柜,陈列着证书、教材等实物。其中,标注为“新中国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的证书最吸睛。“这是钱三强签发的。”“1982年,咱们国家就有博士学位了啊!”人们看得仔细,小声议论着。
证书的主人公是马中骐,浙江省余杭县人,1940年3月23日生。他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2018年6月,78岁的马中骐将这本编号为“10001”的博士学位证书捐给国家博物馆。捐的时候,马中骐谦虚地说:“这个第一位博士只是按照博士论文通过的时间来排序的,对于我来说,是历史的偶然,并不代表我有多了不起。”
1980年,教育部决定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校和高校设立博士试点,挑选一批优秀研究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当年8月,马中骐接到通知,要求他在3个月内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论文。
此时,马中骐正在中国科学院读硕士,他的求学经历和他的很多同辈人一样比较曲折。1956年,16岁的马中骐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兰州大学念书。5年后本科毕业,他留校当助教。1963年,我国第一次公开招考研究生,但招考对象是应届毕业生。1964年,《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马中骐获准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学部委员(现在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先生。
马中骐只读了一年,北京大学所有学生被派去农村搞“四清”运动,接着“文化大革命”爆发。无奈之下,马中骐折返兰大。但兰州大学的理论物理实验室已解散,图书馆也关门了,他被分到半导体教研室,跟着学生一起到工厂、农村劳动。繁重的劳动之余,马中骐有时间就看出书,他偷偷拿出家里以前的物理书,反复地看。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8岁的马中骐重燃激情,但“35岁以下”的报考年龄限制再度让他的希望破灭。然而意外的是,临考前两个月,他从报纸上看到“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0岁,64级、65级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喜出望外的马中骐再次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到1980年8月,马中骐已经在中科院读了三年硕士。接到提交博士论文的通知,他马上忙起来了。当时,磁单极研究是理论物理的一个热门选题。马中骐从复旦大学学报上看到了谷超豪的一篇关于规范理论的数学方法的文章,马中骐认为,磁单极里面有很多数学问题,是不是能用谷先生的新方法计算出磁单极理论的新结果。向谷超豪请教商讨后,胡宁导师和谷超豪都认可马中骐的想法。马中骐算了两个半月,最终把结果小心翼翼地拿给谷先生看。得到肯定答复后,马中骐开始着手写博士论文。当年12月,马中骐的论文审查获得通过。
1982年2月6日,我国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录像,答辩者是马中骐。其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位学部委员、两位顶尖教授组成,“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答辩结束,答辩委员会讨论后当场宣布通过,认为马中骐的论文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学论文,完全符合博士论文的要求”。
1982年3月4日,时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钱三强签发了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这一年,他42岁。
与马中骐一批的18名博士,他们有6人来自中国科学院,6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人来自复旦大学,另外两人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他们的就读学科都是理工科,分别是基础数学、高能物理、理论物理、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软件、分子生物学、地磁与高空物理。
1983年5月27日,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除唯一一名工学博士冯玉琳在美国访问外,其余17位博士以及导师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马中骐作为博士代表发言。
同年10月,在复旦大学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周振鹤和葛剑雄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了我国首批文科博士。
1984年9月,马中骐接受大洋彼岸杨振宁先生的邀请,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杨振宁先生把自己认为是“这辈子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研究Levinson定理的方法赠予了马中骐。
在杨先生的指导和启发下,马中骐在Levinson定理研究上取得的重大进展。这项研究获得了中國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1年,马中骐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导师。马中骐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2005年退休后,他还保持着对物理研究的兴趣,笔耕不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毕业博士生5.8万人。
1980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教育立法,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独立培养、选拔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强对硕士、博士培养的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博士的培养有新的变化。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这一机制是国际通行做法,即取消学校统一考试,把招生权还给导师团队。
随后,不少高校开始试行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式。比如:清华大学2016年全面推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2016年北京大学所有院系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招收2017级博士研究生;2018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不再组织统一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招生方式改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
炫酷科技创新成果
在展柜上方,有两个装置常常让大家停下脚步,忍不住琢磨一番。左边的装置滚动出现字幕,右边的装置展现3D图像,有奔跑的卡通形象也有360度旋转展示的耳机等产品。“啊,这是个电扇吗?”细心的人发现,这些图和字幕出现的屏幕有点怪。
这个看起来像电扇般转动的屏幕,实际上是由一条超长的Led灯带组成的, Led灯带高速旋转,呈现出3D的效果,色彩鲜艳,立体炫酷,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展柜角落的标注说明这是全息炫屏,东南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季军。
本刊记者曾在总决赛现场采访过全息炫屏项目负责人周全,他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周全告诉记者,视觉暂留又被称为“余晖效应”,指的是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一段短暂时间,光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为“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他们的产品便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形成圆形全息展示屏,通过编程和控制,从而形成裸眼3D的展示效果。
周全介绍,全息炫屏可以实现2D到3D的直接格式转化,也就是手中的任何视频或者图片均可以实现传输到设备当中,并展现裸眼3D的效果。
基于独特的硬件平台设计以及独特的算法,周全他们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全息炫屏通过CEH展会走向了世界,产品销售到美国、土耳其等六个国家。周全的愿望是,让中国创造在世界大放异彩。
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大学踏上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被称为“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21日,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出炉。
在展览上,全息炫屏滚动呈现的是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分科研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上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重大工程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清史纂修”“月宫一号”“墨子号”“海燕-10000”“地壳一号”“超级钢”冬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技术、肝癌早诊复发预测……这些成果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