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搞活”到“改革开放”(焦点话题)

2019-02-14 04:27房宁
环球时报 2019-02-14
关键词:广东省委知识青年邓小平

房宁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许多成语又出自典故,颇有文化意蕴,彰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而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成语莫过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概括了当代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也改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

如果对改革开放这个成语做一些语义学方面的追溯与考证,我们知道,40年前改革开放刚刚缘起之时,人们并不是用“改革开放”来概括中国新的社会进程的,刚开始时的说法是:开放搞活。

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有着深广的历史背景。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路线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抵达极致,把好端端的国家搞得一派凋零。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必然要彻底调整,这是势在必然、众望所归了。但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最终下定决心实行改革开放新政的,还有两个具体原因,一是当年愈演愈烈的“大逃港”事件;二是知识青年回城安置问题。

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广东沿海地区贫困不堪的农民开始冒险泅海偷渡香港,到1977年时形成一个高潮。1977年11月,再次复出的邓小平到广东视察,广东省委和军队的领导人向他报告逃港问题并请示对策。邓小平有些出乎意料地说了两句话,他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文化大革命”中实行了大规模的逆工业化、逆城市化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千万城市知识青年到边疆、到农村屯垦或插队落户。“文革”结束后,尤其1978年以后,知识青年返回城市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大逃港”事件和知识青年问题预示着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危机即将到来,亟须采取断然的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就是在这样严峻的社会形势下被逼出来的。按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

“大逃港”事件发生在广东、发生在比邻香港的深圳地区,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这个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接壤的“南风窗”开始的。

1979年1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去汕头传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汕头是吴南生的家乡,14岁参加革命的吴南生这是第一次回家乡,家乡满目凄凉的景象却让他大吃一惊。他向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第二书记杨尚昆诉说见闻,这些广东省委领导人决心改变政策,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但问题是如何下手呢?一些海外友人建言,当年香港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怎么搞的,就怎么搞。这些方法主要就是开办出口加工区,实行产业开放,加入国际产业大循环。1979年6月6日,广东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要求通过对外开放搞活广东经济,建议在广大沿海地区搞一些“贸易合作区”。广东的要求得到了中央支持,邓小平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他让广东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这样“破土动工”了。

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历程看,开放是改革的先声和引领。改革开放首先是开放。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由此拉开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由于开放的需要和开放的引领,必须不断地改变国内原有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由此才产生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是用“开放搞活”来形容和概括当时政策的。邓小平晚年,身边的同志问他,他所开辟的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核心要义是什么?邓小平说:就是让中国人民活跃起来。198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游行队伍中,有并排三辆十分醒目的标语车,即是:改革、开放、搞活。开放是引领,改革是手段,搞活是目标。

让中国人民活跃起来,邓小平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改革开放的要义,开放则是中国一切伟大变化、伟大进程的开端和引领。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改革开放依然在路上。我们不应忘记改革开放是怎样发端的,不应忘记让中国人民活跃起来的初心。今天,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向世界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参与世界范围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竞争。我们应该有这份自信,因为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40年的经验,给予了我们这份自信。我们要在开放中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广东省委知识青年邓小平
广东省委机关幼儿院
上山下乡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李嘉:珠海市委书记接受调查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