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朔州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站,山西 朔州 036002)
桑干河流域地处山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带。北以外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为界,东与河北省及洋河流域毗邻,南与忻州市滹沱河流域接壤,西、西南与黄河流域、汾河流域相连[1]。桑干河在省界以上干流总长260.6 km,流域面积1.68万km2,占山西国土总面积的10.7%,涉及忻州、朔州、大同3市18县(区)。较大支流有壶流河、恢河、木瓜河、黄水河、大峪河、小峪河、鹅毛河、浑河、吴城河、坊城河、古城河、马家皂河等,流域内有神头泉、水神堂泉2处岩溶大泉。多年来不论国家还是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改善桑干河流域水环境的有效途径,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为推进桑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桑干河流域管理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省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的要求,流域涉及县(区)已全面推行河长制,确定了河湖分级名录和省、市、县、乡分级分段河长名单,四级河长体系已全面建立。
2017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桑干河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同年,桑干河治理工程、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桑干河固定桥水质净化工程、怀仁牧草基地喷灌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启动实施的桑干河生态补水工程,依托万家寨引黄北干线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2.16亿m3,对国家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7年以来,按照《山西省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清河行动方案》的要求,针对桑干河范围消除黑臭水体、解决垃圾围河、防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清除河道违建等方面开展集中治理,促进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特别是2018年朔州市开展的“桑干河清河行动”,初步实现了“河面清、河底清、河岸清”。
桑干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流域用水量持续增加,加之煤炭开采等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虽然我省对桑干河重点段进行了河道治理[2],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流域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保障水安全的发展新要求相比,仍存在着河流污染、地表径流减少、部分河段断流,地下水超采和岩溶大泉衰减、采煤对地下水的破坏、植被稀少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桑干河干流局部河段存在黑臭水体,主要污染源为干支流沿线平朔区、大同市区等工矿企业和城镇生活废污水的集中排放以及周边农业、农村生活、养殖污染等。
下垫面变化改变了流域产汇流条件,桑干河地表径流量持续减少,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达76%,大量河道生态用水被挤占。2000年以来较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40%。干流西朱庄段全年基本处于干枯状态,年断流天数最长超过300 d,固定桥段年断流50 d左右。
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加之煤炭开采破坏了浅、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地下水循环造成影响,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地区超采严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流域内超采区面积600余km2(其中严重超采区近250 km2)。神头泉现状出流量仅3.23 m3/s,不及多年平均的一半。尽管引黄北干线供水工程通水后,逐步实现关井压采,但地下水位问题不容忽视。
流域内朔州市、大同市属永定河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约60%。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不及30%,治理难度大。流域林地覆盖率约20%,流域内气候干燥、土质疏松、风大沙多,且未得到治理的大都是偏远山沟,治理难度大;加之采煤沉陷区地表水严重渗漏,导致植被破坏,灌木及稀疏草地的郁闭度均较低,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低。
桑干河呈平原型河道特征,河道淤积、河床壅高、主槽萎缩,部分河段行洪能力不足。近年来,部分河段存在河滩地种植、违章建筑及不合理设坝取水等人为设障现象。
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批复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十三五”末桑干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管理目标。
水资源保护目标:桑干河流域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5%。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目标:完成河道管护空间划定和水域岸线确权登记。完成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清河行动。
水污染防治目标: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
水环境治理目标:防止设区市建成区出现黑臭水体。
水生态修复目标:实行地下水关井压采,地下水位逐年回升。新增湿地面积24.2 km2。增加高郁闭度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到27.1%;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762 km2。
通过全面的实地调研,在明确河流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前提下,为实现上述管理保护目标,因地制宜提出几点管理保护措施[3-5]。
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科学配置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黄河水等多种水资源,保障桑干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以万家寨引黄北干线供水工程作为流域内地下水压采主要替代水源,实施桑干河生态补水工程。将引黄北干线与东榆林水库连通,并自东榆林水库沿河道下泄流量,满足河道生态基流要求。加快大水网县域供水工程建设,开展新建水库工程及现有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建设。
三是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已建大中型灌区高效节水改造。加强高耗水企业的节水管理,实行清洁生产。通过工程节水技术改造、供水价格改革等措施,促进生活节约用水。进一步推动水权制度改革。
四是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监督。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明确水功能区允许纳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五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监控能力建设。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实现重要断面水量水质实时监测。
依法划定河湖水域岸线空间范围。开展桑干河水域岸线登记,依法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加强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依法划定桑干河水域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和开发利用区。
加大水域岸线突出问题清理整治。开展桑干河范围内侵占河道、围垦河湖、非法采砂专项调查,对非法侵占、乱占滥用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清理整治。
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和整治。进一步明确桑干河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对流域内直接排放污水的93处排污口,通过规范化建设、生态净化工程、排污口合并与调整等措施,开展综合整治,完善监督和考核机制建设。
实施工业和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干流沿岸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实现城镇污水回收全覆盖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煤矿矿坑水达标排放。
开展农业农村面污染源防治。建设完善村镇污水处理工程,提高农村水污染防治能力。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理的模式,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城市黑臭水体和水环境治理。按照各地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进行亲水生态岸线建设,通过强化控源截污、垃圾处理等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避免出现黑臭水体。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河流源头、岩溶泉域保护区保护。依法取缔上述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确保重要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风景区河湖保护管理。以生活污水、垃圾为重点,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水环境日常监管。建立河湖保洁及水域岸线管护制度,落实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主体责任,试行工程管养分离、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管护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
加强河湖湿地修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实施《山西省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2017—2030年)》和《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加强桑干河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实施桑干河生态补水,加强河流生态水量调度。建设人工湿地修复工程,推进退田还河还湿,改善两岸生态环境。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河流源头区、岩溶泉域保护区生态涵养林建设,形成高郁闭度的水源涵养区。在坡地沟道内建设坝系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大力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
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展水生生物种植及增殖放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通过对桑干河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按照“浚河、控污、固堤、绿岸、增水、兴业”的治河思路,实现由河道治理向全流域治理、全市域治理转变。除了以上管理保护措施外,同时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宣传,营造声势;密切配合,强化考核;长效管理,确保实效;实现桑干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打造生态河道,践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