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伟,刘 姣
(陕西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04)
河流水系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1]。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内各城市的水系规划与建设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水系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汉中市按照“安澜、人文、生态、魅力”的汉江综合整治目标要求,先后进行了汉江汉中平川段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兴汉新区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等建设,对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现将汉中市城市水系建设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总结,以期为陕南流域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并为城市水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为城市水系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汉中市是汉水发源地、汉王朝发祥地,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下辖汉台区、南郑区等2 区9 县。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依次次之,农业经济支柱是粮油生产、生猪养殖,近年茶产业发展较快;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有装备制造、烟酒食品、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生态旅游。至2018 年末汉中市总人口380.6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5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1%。
汉中市境内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576 条。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横贯东西的汉江水系和纵穿南北的嘉陵江水系,均属于长江流域。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其自西向东流经汉中市,境内干流长277.8 km,占汉江全长1532 km 的18.1%,流域面积19692 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 km2的72.3%。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境内流程141.7 km,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 条,流域面积7554 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7%。
(1)汉江汉中城市段河流生态治理概况
汉江汉中城市段干流长度31.7 km,其中城防10.47 km,农防21.23 km。汉中市按照“一江两岸三段九区”布局要求,对汉江进行生态治理,发挥工程水利的资源、生态及景观效益。其中一江即汉江;两岸即依托汉江南北两岸形成两条沿岸绿色长廊;三段是汉江中心城区段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上游段规划主题为水生态示范区,中游段为城市核心区,规划主题为城市会客区,下游段规划主题为滨江休闲区。
对中心城区段汉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长度50.38 km,其中干流治理长度27.48 km,两岸均为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包括加固改建干流堤防26.62 km,加固改建干流护岸0.86 km,支流口堤防工程22.9 km,护滩工程21.3 km,河道清障2.01 km等;另形成人工水面3.03 km2,滩地84.9 万m2;建成跨江大桥三座、桥闸一座、水力自动翻板闸一个,改造西排洪渠干线和汉江两岸截污干管、江北江南污水处理厂;修建滨江东路、滨江西路、益州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等沿江道路。另规划建设天汉湿地公园、雨水净化溪流、滨江公园、休闲沙滩等50余处观览景点,初步形成了沿汉江两岸22 km 的环形绿化生态休闲圈,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场所,而且拉大了城市绿化骨架,形成汉水穿城、绿树成荫、湿地环抱的古城滨江盛景。
天汉湿地公园工程是汉江综合整治及推行河长制的示范段项目,总面积9.81 km2,水域面积6.33 km2,包含汉江南北两岸、河道岸线5.6 km,按照防洪保安、水保生态、水资源保护的功能要求,建成了城市防汛堤防、水力自控翻板闸、滩地溪流、广场园路、景观栈道等工程,修复生态湿地132 万m2,形成了风景优美、生态稳定的湿地景观。
(2)兴汉新区水系建设概况
假设用区域生态模式中有m个实例,每个实例具有n个影响因子,将各个影响因子归一化处理,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关联函数值如式(2),标准差如式(3),再进行和积计算:
兴汉新区位于汉中市中心城区北段,是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导、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陕西省首批PPP建设项目,是国家文化部重点扶持的文化建设项目、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目的地推介项目。新区规划总面积27.7 km2,包括一条自西向东13 km 长汉源河,及兴元湖、汉源湖文化公园,具有城市防洪排涝、生态净化、水上巴士通航、景观美化及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
新区规划总水域面积180.4 万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6.5%。水域是由原有的7 个小水库整理联通而成,水系正常运行时水位为527.00 m,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498.6 万m3。为满足行洪要求,在汛期(6 月 ~9 月)时,将水位由 527.00 m 降至526.50 m 运行,留出库容以便蓄洪、调洪。水系由中心道路划分为西、中、东三部分,西区水系建筑物主要由蓝绿源分水池、溪畔果园渠道、进水口2 分流涵洞、导流渠道、汉源港水域水堰、飞瀑水域水堰及苍鹭公园水域水堰等组成;中区水系主要由生态廊道、体育廊道、植物园、南方河谷、流水杉林、飞鸟湖渊、都市运河、公园之心、水园操场等组成;东区水系主要由生态体育公园和庆典瀑布2 部分组成[2]。
(1)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循环发展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和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汉中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走循环发展之路,使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对汉江进行生态治理及兴汉新区的城市水系建设,立足现有的水资源数量,实施循环水务体系,通过中水利用、湿地建设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及污水资源化,减少排放至天然水体的废水,改善水质,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在沿江两岸及兴汉新区辐射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享资源,使资源和能源循环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复合开发水土资源,增加滨水土地价值
通过城市水系的建设,提升滨水空间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带动区域水土资源复合开发,使水土资源在开发建设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实现水土资源的最佳搭配与最优配置,有利于支持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增加滨水土地附加价值,为土地规划开发部门增加招商引资筹码,提高其转让土地的地租收入,实现“以水养地、以地生金”[3],而且能反补于水资源规划治理工作,降低水资源规划治理成本,提高其治理效率。
(3)带动水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汉中城市水系建设充分发挥了汉江水生态资源优势,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以旅游景区标准提升水利景观,打造除水清景美、亲水性强、文化深厚的水利风景区及主题型水上旅游线路,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水利与生态旅游、现代休闲农业互动融合式发展,带动了水生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助推作用。
(1)促进水与历史文化融合
天汉文化公园、湿地公园文化景点、兴汉汉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充分挖掘汉源文化底蕴,通过雕塑、建筑和表演,使历史故事在城市水文化空间得以重现,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增强了地域水文化内涵,充分诠释“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名片,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并传承、弘扬水文化与历史文化。通过着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突出彰显水生态特色,促进水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发挥城市水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内涵挖掘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性功能。
(2)实现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
水系建设完成后,除美化环境外,还可调蓄洪水、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促进水生态良性循环;营造大面积的绿地系统和滨水景观,同时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作用;提高区域水体自净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沿线生态景观,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等,实现水系的各类生态效益。水系项目建设能增加当地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农民就业难的问题。项目建成后,将水系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带动周边居民就业增收,形成与人民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城市水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规律,在满足防汛、旅游观光等功能的同时,发挥其文化、艺术相互融洽的作用,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维持水生态平衡,将区域打造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化保护区,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汉中市水资源优势明显,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结合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提升水文化、发展水经济、促进当地区域发展,但在水系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水系缺乏科学的生态理念,传统硬质材料的使用阻碍水系的生态循环
汉中市远期水系规划缺乏生态考虑,如兴汉新区兴源湖周边建筑和道路使用的材料绝大多数是水泥等硬质材料,这些材料构建出的道路或建筑物虽具有一定的防水性、防渗透性,但大面积不透水地面的建设破坏了水生态,加剧了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2)城市水系过度开发利用,容易影响水生态环境,打破生态平衡
适度开发利用水系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但过度开发、不当利用,会造成废弃物大量排放,可能破坏水系的生态平衡,造成水质污染,超出水系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造成水环境破坏及水生动植物减少。
(3)PPP 城市水系项目资金投入巨大,回收存在风险
汉中市水系建设投资多为PPP 融资项目,本身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又因其为公益性质,故其资金回收风险较大,且项目运营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融资渠道不通的挑战,加剧了资金回收风险。
(1)运用生态系统观念,打造生态水利工程
水系建设既要满足防洪、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需求。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就是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蜿蜒性、水流纵向上的连续性、横向上的连通性以及岸边和底质材料的透水性等[4]。而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水系河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人- 水- 生态系统的和谐。
(2)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持水生态环境平衡
运用健康工作河流的理念,保护水系自然生态系统,不盲目改造自然、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寻求河道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适度开发水资源,让水系既在一个合理的工作状态,又处在一种良好的健康状况[5]。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对污水治理力度,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河道;加快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对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及工业垃圾分类处理,最终改善水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3)完善体制机制,预防资金回收风险
针对城市水系PPP 模式,建立一套从设计、实施、运营和维护等各个领域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达到约束公私双方的目的,给私人部门平等的合作平台;在PPP 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都应提高风险分担意识,最终提升项目总体的抗风险能力;政府可给予私营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如税费减免、政策性补贴、提供贷款渠道等方式,帮助民营企业抵抗风险;健全完善融资渠道,可通过政策性贷款、股权和债权融资等渠道支持民营企业,丰富资金回收途径,提升水系全产业服务能力。
城市水系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汉中市通过汉江城市段河流生态治理、兴汉新区水系建设,促进了水系周边地区经济循环发展,增加了滨水空间土地价值,并极大地带动了水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水与历史文化融合,实现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汉中市城市水系建设也存在缺乏科学的生态理念、过度开发利用、PPP 项目资金回收风险大等问题,可通过打造生态水利工程,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PPP 建设运营体制机制等,保证城市水系生态环境平衡,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