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荣
(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运城南高速公路公司,山西运城 044000)
所谓湿陷性黄土,就是密度大但整体建构不稳定的黄土,受到液体浸润后,会迅速发生土体下沉的现象。这既是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也是会影响路基和结构物安全稳定性的隐患,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地基折裂、变形、沉降。为了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质量,还需建筑行业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不断实践探究。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整体黄土面积中,占比高达60%以上,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主要是靠黄土结构特性,以及土质中的胶结物决定。而湿陷性黄土的骨架多是由粉粒和集粒支撑形成,且有砂砾依附其中,因此导致黄土结构松散,空隙较大,容易发生湿陷[1]。再加上,黄土的形成条件一般都是干旱或半干旱,也就是说土壤中的含水量极少,所以久而久之就会有盐类物质和胶体物质析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固了土质结构自身凝聚力,但是一旦受到水的浸润,原本加固的凝聚力就会土崩瓦解,故而发生湿陷。
通常情况下,湿陷性黄土分为两类,一方面是高孔隙率类湿陷性黄土,另一方面是可溶盐类湿陷性黄土。不同黄土的湿陷机理差异,导致鉴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也不相同,采取对应有效的处理方法,才能进一步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基排除隐患。室内压缩实验,是检测黄土湿陷性质量的常用方法,通过测量单位厚度黄土在浸水之后所形成的湿陷程度高低,准确判断黄土的性质。这一过程即为湿陷系数δs产生原理,如果δs超过0.015则属于湿陷性黄土,开展地基工程,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方法,提高施工质量[2]。
利用科学方法处理黄土地基湿陷性机理,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黄土地基压缩性和渗水性。但是由于湿陷性黄土所形成的原因和区域,以及沉积时间不同等因素,导致地基的湿陷程度和等级类别,也有所差异。为了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提高建筑地基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对应有效方法,以满足不同实际施工需求。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施工当地工艺环境、工程造价合理性、规划工期等各方面,相关部门要综合分析后选取最合适的处理方法,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见方式,也被称为动力固结法,是指将100 kN~400 kN不等的重锤,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从6 m~40 m的高空自由落下,给予黄土地基一定的冲击压力。主要应用于不饱和粘性土地基的加固方面,既可以降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压缩性,逐渐提高其强度,又能够改善湿陷性黄土抵抗液化的能力,减少地基湿陷几率[3]。
在此环节中,值得注意的是,强夯法运用过程中要详细考察夯击能、时隔间距、所需加固深度,以及夯击次数等内容。其中黄土地基加固深度为主要设计参数,除了湿陷性黄土本身的土质外,落地高度、锤重等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基加固深度。而且,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应用强夯法,可以提高2倍~5倍地基强度,降低2倍~10倍压缩性,进一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加固6 m~10 m深度。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效率高,成本低,提升整体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为了更好的处理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可以在施工之前就用水浸湿黄土地基,使其在自重应力的饱和作用下,打消湿陷性黄土本身存在的空隙,进行压密。这种处理方法,主要应用在黄土厚度和湿陷性较大的地基中,能够起到稳固地基结构的效果。但是预浸水法会导致地基整体下沉开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跑水现象和安全隐患,所以要尽可能在空旷场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预浸水法处理。除此之外,预浸水法需要大量水资源,一般情况下1 m2黄土地基,用水量就高达5 t以上。也就意味着,预浸水法处理黄土地基湿陷问题,只有水源充足,同时工期足够长的项目工程,才能顺利实施。
目前建筑行业中处理地基湿陷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深层搅拌桩法,被广泛应用在湿陷较轻,含水量丰富的黄土地基中。干湿法施工是深层搅拌桩法中两大主要内容,干法施工是将空气经过压缩后,在黄土深层搅拌过程中喷洒固化材料,而湿法施工是将搅拌好的水泥浆注入黄土[4]。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加入固化材料的水泥掺入黄土,与空气和水分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难以分解的稳固化合物,进而有效增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强度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深层搅拌桩法相对其他处理黄土湿陷方法,不仅施工效率高质量好,而且还没有噪声等问题的产生,被广泛应用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干法施工务必要应用在含水量充足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否则容易导致水泥干粉在搅拌时,出现桩体中心强度较低,整体结构不稳定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深层搅拌桩处理黄土地基湿陷问题中,只有土层含水量超过30%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粉喷桩处理方法的有效价值。而湿法施工中,因为是将水泥浆直接采用柱塞式注入土中,再加上预搅下沉等技术手段的辅助,很少出现地基桩体中心固化不完全的现象,相对干法施工来说更均匀,效果也更好。但同时,也因为水泥浆中充足的水分,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本身的水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基强度,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全面,根据工程性质和含水情况合理应用。
利用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通常情况下都是应用于14%~22%含水量黄土,以及一些人工黄土中。在实际施工前,要结合处理内容和项目工程需要,设计完善的布置桩孔方案,并在桩孔中按要求填好素土或灰土,高效夯实地基稳固性能。桩孔和桩体之间的相互挤压,可以不断挤密土体,进一步夯实黄土地基。但是在此期间,千万不能将直径过粗的砂石,以及透水性相对较强的材料掺杂其中,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黄土孔隙和湿陷性危险。对沉管进行振动或捶打,逐渐将土体挤密夯实,从而改变黄土地基本身的湿陷性,提高承载能力。
碱液加固法和单液硅化法,是化学加固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碱液加固法,借助NaOH溶液与黄土本身的金属阳离子,发生化学置换反应,起到加固作用。土壤表面颗粒形成金属化合物,就会自主活化进行胶结,以此提高黄土地基的强度和抗水性。而单液硅化法,是将浓度和粘性较小的硅酸钠溶液,利用压力注入土层内部分子,利用化学反应增加湿陷性黄土的凝结性,发挥加固效果[5]。此处理方法的限制在于,地下水位过高,或是大于80%饱和度的黄土地基,以及掺入沥青等化合物的地基,无法呈现良好效果,因此不适合化学加固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湿陷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很大,需要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湿陷机理,对地基采取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夯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为建筑企业节省更多成本,确保使用安全,进而推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效果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