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开 勇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选材配比不当、施工方法和措施有误、建筑物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均会使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因此开展裂缝防治时要重视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混凝土的特殊性决定了裂缝问题将会是其自身结构破坏的先兆,为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并保障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实际施工中我们需要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下文中笔者以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为切入点,对其裂缝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探究,重点分析了两种裂缝防治的新方法。
1.1.1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混凝土的水灰比变化情况是影响其强度值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这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水泥剂量变动对其强度产生的影响在发挥作用。因此建筑混凝土施工环节需严格控制好其水灰比和坍落度。相关案例证明,含泥量越大的粉砂所配置的混凝土的收缩性能越大。假定混凝土水灰比不变,水泥用量越大其收缩率也就越大。想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以及坍落度,需要作业操作人员在混凝土搅拌环节做到严格把关。
1.1.2混凝土施工中振捣过度,模板,垫层过于干燥
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之后,混凝土骨料的沉积作用会挤出残留于混凝土之中的空气、水分,之后混凝土表面会呈现出泌水状态并形成沉落。与下层混凝土相比,它拥有更具优势的干缩性能,因此水分蒸发之后将会形成凝缩裂缝。
1.2.1沉降收缩裂缝
实际建筑施工中,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等问题均有可能会引发沉降收缩裂缝。此外,模板刚度不足、支撑间距过大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沉降收缩裂缝。综合相关数据分析,该类型的裂缝大都为贯穿或深进型,整体形状为梭形。裂缝的深陷情况是影响其走向的直接因素,通常将按照与地面垂直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沉降收缩裂缝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具体的裂缝宽度则大都与裂缝的沉降量呈正比。沉降收缩裂缝受温度以及地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较小,因此在地基稳定之后,裂缝的总体情况也将逐渐趋于稳定。
1.2.2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经常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之中。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硬化,而这一过程将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参照已有的数据分析可知,若每立方米混凝土用量在350 kg~550 kg之间,每立方米浇筑硬化阶段内的混凝土将会释放出17 500 kJ左右的热量。此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将有可能达到70 ℃。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不易发散,其内部的温度会急剧上升。加之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散热速度要高于混凝土内部的散热速度,所以将会在其内外部形成巨大的温差。在内外部温差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将产生一定的压力,若其拉力值超过混凝土的拉力强度极限,便会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需要强调的是,温度裂缝大都发生于建筑混凝土施工的中后期阶段。温度裂缝的走向往往无规律可言,虽说只在混凝土表面产生,但大范围内结构性裂缝却会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发展态势。当然,其裂缝的宽度也大都长短各异,受温度变化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温度裂缝出现后的短时间内并不会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该类型的裂缝会增加钢筋的锈蚀速度,混凝土的碳化速度同样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一旦温度裂缝发展到无法逆转的阶段,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抗冻融能力和抗疲劳能力都将受到影响。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选材不严格而出现的混凝土裂缝将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使用效能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影响,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期,这种影响几乎是无法消除的。混凝土施工中,工作人员需尽可能防止水和骨料中有害物质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并影响到其使用效能。可以从控制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集料硫化物含量等方面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合理,最终将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综上所述,原材料选择是混凝土施工中我们所必须要重视的一部分工作。水、砂石、水泥、钢筋以及外加剂的选择均需要重视,待水质监测完毕并确定其能够达到混凝土用水标准之后才能够正式将其投入使用。粗细集料的含泥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把控以及耐久性控制也是选择工作中必须要关注的焦点。为保障施工质量、尽可能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工作人员应当在试配开始之前做好碱性骨料的反应实验,实验重点在于明确水泥用量、强度、安定性以及凝结时间等要素。对钢筋、钢绞线等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检验则通常通过抽检的方式来完成,需要按照既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抽检并确保材料在抽检完毕入场之后能够得到妥善管理,从而保障其使用性能,提高施工效率[1]。
强化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对提高其施工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优化改革将从源头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而实现既定优化目标的前提则是要选用质量优质的掺合料。具体施工环节中,我们需要根据特定项目、结构物所处环境、承载能力、所在部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来选择质量优质的掺合料,并通过一系列的优化调整来确定最终的配合比。在此需强调,确定配合比时需尽可能减少胶凝材料的使用总量,以降低混凝土塑性收缩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若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并添加一定数量的外加剂,便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2]。这一环节的优化改革同样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实际施工中,若可以在混凝土中掺入缓凝型特征的外加剂,便可以有效推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必要情况下掺入膨胀剂则有助于抵消混凝土的收缩效应,从而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的问题。
实际施工中,在明确混凝土裂缝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借助相关领域内的新技术对具体的裂缝防治方法进行优化创新。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分析,目前实践领域中应用于混凝土裂缝修正补救的方法有很多,以下笔者依托实际工作经验,着重分析了其裂缝防治过程中的两种新方法、新理念。
具体来说,电化学混凝土裂缝防护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阴极防护法。混凝土和钢筋界面之上环境介质的浓度不一致是出现灌浆锈蚀问题的主要原因,这里所指的环境介质即水、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正因为两者间的浓度不一致,所以灌浆表面容易发生电化学反应。阳极裂缝防护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外加电场组织或减弱可以引发钢筋腐蚀的电流,其中用到的导体应尽可能采用抗腐蚀性较强的导体材料。综合相关案例分析,该裂缝防治方法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它可以适用于受氯盐侵蚀较为严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之中;其次即便混凝土结构已经出现裂缝也依旧可以使用该方法;最后该方法应用于新建建筑结构之中对于重要工程的长期防腐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氯盐提取法。3)碱性复原法。
2),3)两种方法其实与阴极防护法的原理非常相似——“借助于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结构中的离子状态,从而提高钢筋周围的酸碱度,最终达到钝化钢筋的效果”。当然,这种“钝化”并不会影响到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材料原本的质量及性能。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由模仿生物本能出发创造出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应用该方法之后,具有机敏性自愈能力的材料会在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带有修补功能的物质,之后混凝土创伤部位的技能便能够得到愈合。它能够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一种带有智能型仿生自愈合功能的神经系统,混凝土在出现裂缝时,部分液芯纤维能够使裂缝自动愈合。基于宏观层面分析,混凝土裂缝的自动修复愈合系统为混凝土微裂缝的有效修复带来了新思考。其机敏性自愈功能的顺利发挥主要是下列材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内部损坏因素;2)释放修复化学制品的刺激物;3)用以裂缝修复的纤维;4)用以裂缝修复的化学制品,能够在刺激物的刺激作用下发生位移;5)在纤维内部推动化学制品进一步变化的助推剂。
综合相关案例分析,仿生愈合法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局面并不轻松,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其细节的控制,确保该技术能够在裂缝修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混凝土裂缝防治已经制约建筑混凝土施工优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们需要在明确裂缝发生原因的前提下展开这一环节的优化改革,并进一步推进裂缝防治新方法的应用。上文中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