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祯 祯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提升城市品质的工程,但目前城改普遍存在高强度开发造成城市承载力不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遗憾。结合“长风示范区”的提出,如何在高强度开发的前提下落实高标准规划的控制要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太原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空间强度过高,密度过大,造成了“活力不足、创新不足、灵动不足”,这些已成为当前太原城市空间面临的普遍问题,城中村改造地区尤为凸显。如何在相对高强度高密度的中心地区探索城市空间新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编制《太原市长风城市发展与更新示范区整体规划》(以下简称“长风示范区”),旨在探索城市特色中心地区发展新范式,为全市甚至全省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提供借鉴和示范意义。
万柏林区南屯村位于长风西街与新晋祠路交叉口,位于同济大学目前正在编制的“长风示范区”范围内,属于一般控制地区确定的南屯社区单元(即JY01片区04街区)。该单元内除南屯村城改用地外基本为现状建成区,只能依托南屯村城改空间提升区域配套服务能力。除了长风西街与新晋祠路交叉口及沿长兴北街北侧规划布局商业地块外,其他地块以住宅为主,在其改造过程中适值“长风示范区”的提出,改造后在高强度开发地区居住型开放式社区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
南屯村位于城市发展轴线——长风西街两侧,紧邻太原未来城市主核心之一的长风文化商务区,地理位置优越。长风西街作为太原中心城区中部的东西向城市主干路,串联了西山文化旅游区、长风文化商务区以及河东的长风商业设施。规划区因地处城市南部发展中心的一级辐射范围内,发展条件优越,同时作为城市商务中心的配套居住生活区,房地产业与配套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规划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轨道交通与大量公交设施均与规划区有着密切联系,交通区位得天独厚,便于实施改造。南侧紧邻商务区300 m带状城市大型公园绿地,为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现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市政配套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区域的快速发展。此外,由于南屯村位于城市核心区,拆迁补偿费用高,对于改造开发成本有一定增加。
山西省提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为城中村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太原市近几年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也为南屯村城中村改造创造了良好机遇,同时随着太原市经济水平持续发展和不断更新,本区域交通极为便利,地段价值将尤为凸显,必将成为南屯村良好发展的契机。
随着周边城中村改造的逐步开展,人口密度日益增大,教育设施、绿地景观、道路交通的完善配套将面临一定压力和考验。同时周边区域的开发项目也存在对客源市场的竞争。
南屯社区单元总用地面积104.14 hm2,规划人口约3万人。“长风示范区”以居民步行距离划分为5 min生活圈(距离200 m~300 m,步行5 min达街坊中心)、10 min生活圈(距离500 m,步行10 min达邻里中心)、15 min生活圈(距离800 m~1 000 m,步行15 min达社区中心)三级圈层服务范围。结合规划人口规模,南屯社区单元属于一个10 min生活圈,其下以义井街为界分为两个5 min生活圈。根据“长风示范区”中期方案以及基于南屯城改项目示范的总体标准和实施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长风示范区”理念:
1)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层面能很快见效的核心措施是是否能真正有1处~2处15 min或10 min层级的综合性社区中心,体现在空间形式和运营组织两个层面。首先,空间形式上尽量不要放到裙房里,宜独立设置1处~2处综合性的公共社区中心;另外,在运营组织层面尽量不要采用类似商业这种设施,而是建议采用类似公安局、派出所建成后移交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的方式,使其能真正发挥组织社区居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南屯村在《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导则(试行)》提出的低限标准基础上,结合《长风示范区社区公共服务规模千人指标建议表》和《长风示范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议表》,完善15 min,10 min,5 min三级生活圈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针对南屯社区单元居住高强度高密度的规划现状,各层级服务半径不变,服务人口按实际情况进行设施配量。因南屯社区单元规模为10 min生活圈层,属于15 min社区生活圈层的一部分,建议将现状太原技师学院搬迁后用地用于配建第一层级15 min圈层公共服务设施,对用地面积进行控制,规划15 min服务设施用地2.24 hm2(综合设置社区综合活动中心、社区公共管理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沿义井街规划15 min社区绿地1.2 hm2,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要求在15 min圈层范围内统筹安排。第二层级10 min公共服务设施分设于两个区域,建议结合城中村对用地面积加建筑面积进行控制,尽量集中布置,包括一处指标控制建筑面积约0.3万m2的邻里综合服务站和一处占地0.47 hm2的邻里医护服务站。第三层级5 min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布置,除体育设施等有用地需求外全部按照建筑面积控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文化活动室、健身点、居委会、生活服务站、便民店、餐饮店、维修站、垃圾收集点、沿街绿地等。
2)绿色空间梳理。重点是绿色空间和底商等业态的布局,和公共空间(15 min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以及和现状保留龙华寺等设施的布局……在人流的停歇角、有公共功能的小路口或公共建筑景边设置一些小空间,尽力挖掘绿色空间,建成后人们使用效率高。南屯村满足15 min,10 min,5 min圈层社区绿地三级要求,以斑块状口袋公园和沿街线性绿地构成“点—线—面”,与长风西街、新晋祠路的城市绿地和步行走道形成网络。选择该区域排水下游方向支路的单侧规划12 m宽的线性公园绿地,向北连接10 min圈层社区绿地,向南延伸至地形最低点,既能解决“海绵城市”的功能和理念,又可以连接沿义井街和周边规划支路形成的慢行系统共同构成步行环道。12 m宽线性公园绿地要和小区出入口、商业业态相结合,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
3)街道空间优化。要区分交通性、景观性和生活性道路,在社区内部以及社区外部在道路旁边设置健身步道,均是能让人有不同直接感受的重要慢性交通空间。对义井街和南侧规划路断面适度改造,结合口袋公园构建人行步道,机动车建议以单向交通为主。将步行系统铺装、两侧景观塑造、沿街绿带、公共服务设施、公交站等流线与区块有机结合。南屯村结合“长风示范区”,在控规路网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路网密度。道路交叉口渠化和展宽建议按照现行控规道路红线执行,待下步道路实施时再进行适度调整,渠化调整后增加用地建议作为街头绿地,南屯村已批城改用地界线不变。
4)风貌形态管控。由于城改项目的特殊性,南屯村也面临高开发强度使得建筑形态难以控制的问题,建议建筑整体空间形态(包括建筑环境、建筑外观、第五立面、绿色建筑标准等)在总平面阶段深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
5)智慧设施使用。智慧设施包括交通诱导、智慧物业管理和智能停车等,是主要依靠政府完成的系统性内容,智慧设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深化。
6)文化延续。依托东侧长风文化商务区和南侧300 m文化绿化带深化文化主题,将龙华寺等结合商业设施打造文化景点,体现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空间(尤其是高强度开发和高度建成地区)品质,居住型开放式社区建设应从“功能、美学、文化、生态、人性化、指标管控体系”六个围度提出具象要求。从社区角度,可以使小区负空间成为城市活力空间;从城市角度,可以提升完整街区的风貌和活力,最终达到社区和城市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