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镇区空间发展方向选择探讨

2019-02-14 04:39蒋治国
四川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用地

何 旻, 蒋治国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城镇空间发展方向选择关系到城镇的战略决策、功能布局以及重大基础设施投放等各个方面。合理的城镇空间发展方向选择将提高城镇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反之,不科学的城镇空间发展方向选择则会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运作效率低,对城镇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浪费。

1 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特殊性

小城镇现今在国内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为了论述的需要,主要指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下的建制镇或未来有可能发展为建制镇的集镇[注]根据GB 50188-2007 《镇规划标准》,镇区的规划规模可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其中特大型镇区指人口规模在50 000人以上的镇,大型镇指人口规模在30 001~50 000人的镇,中型镇指人口规模为10 001~30 000人的镇,小型镇指人口规模小于10 000人的镇。。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特大城市,由于人口规模较小,功能相对简单,集聚经济作用有限,往往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四面出击,各向发展动力均很充足的情况。因此,一般来说,在小城镇的实际建设中,应有一个而不是多个明确的用地发展方向。

现状我国小城镇基础建设资金总量十分有限,若有限的资金投放失误,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其次,由于小城镇在集聚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效应上明显不及大城市,若启动区选择失误将导致对首期企业的吸引力减弱,进而弱化其集聚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导致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走入恶性循环。因此,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现存发展方向选取上的主要办法

2.1 以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作为首要标准

在现状的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实践中,往往首先采用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该种方法是通过对多种用地限制和发展要素的量化比较(主要包括地形、坡度、地质条件、基本农田、水文条件、环境敏感度等),并通过因子评分并叠加的方式,比选出备选用地中得分最高者,即确定为最有利的空间扩展方向。

城市地理学指出,研究城市实体地域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城市中的空间和空间中的城市。在城市中的空间层面,城市往往作为“面”状实体存在,其用地发展将受到内部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中的城市层面,城市往往作为“点”状实体存在,其用地发展往往受到区域中其他城市吸引力的影响。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是内外两方面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依据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来判断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的方法过于偏重对城市内部优势资源的选取,而忽视了城市作为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外部经济引力对其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应有意识的规避。

2.2 以“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作为首要标准

周一星先生在1998年提出了“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概念,主要观点包括认为:

(1)城镇的实体会沿着它的对外联系方向而延伸,当几个方向的引力不均衡时,城市会偏重于主要对外联系方向而发展。

(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个城市城址的变迁往往朝着它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移动。

(3)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里,若第二力场[注]周一星先生在原文中并未对其所指的第一力场和第二力场做出详细的阐释,这里为方便读者理解,根据原文的大意,作者自己做出如下阐释。第一力场和第二力场是在研究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并非单一城市内部空间)时所使用的概念,对于该种地域的研究始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该地域由若干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第一力场是指该地域内部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二力场是指将该地域镶嵌到更上层级的地域时,该上层级地域内高等级的城市对原地域所产生的吸引力。在几个方向上的引力相对均衡,即没有明显的主导对外联系方向时,则中心城市常在第一力场的均衡点发育,取区域的中心区位或重心区位,在第二力场明显不均衡的情况下,即区域在外部有明显的主导对外联系方向时,中心城市常在区域偏于主要对外联系方向的门户位置上形成和发展。若一城市能兼得区域中心区位和门户区位两种优势,该城市常常成为稳定的区域首位城市。

(4)城市沿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而发展的基本原理是最小努力原则,即通过中心城市集散的人流物流效率最高,人/km或t/km趋于最小,因为在迄今为止的社会中,经济联系仍要追求出行时间和交通运输成本的节省以提高效率,经济联系仍需要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人们在交往中通过环境感知的积累又会强化人们的空间活动行为(周一星 1998年)。

由于对该理论适用条件的分析和一些潜在前提的疏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即小城镇用地选址方向首先选择靠近中心城市的方向,或若周边存在高等级重要交通资源(如高速公路、国道、快速路等),则发展用地首先选择更靠近该类资源的方向。这里对该理论做出以下三方面的阐述,以说明上述选址方法并非必然正确,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2.2.1 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不同的外在要素对于不同发展等级、规模的城市的影响和作用力是有区别的。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往往存在多个用地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方向对应不同的经济联系方向,承担不同的城市职能;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如苏州、株洲等,由于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及区域性中心城市,故一般存在一个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该方向通常是靠近最重要的腹地区域以便于对其进行辐射或对接周边重要的经济中心,主动接受其辐射,借力发展。但对于小城镇而言,其自身腹地范围较小,周边经济体对其的辐射影响亦可能极其有限,故即便选择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该种区位选择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亦可能十分有限,往往不能成为用地选址时的首要影响因素,需校核其他影响因素综合权衡。

2.2.2 经济联系的准确含义

土地所承载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样一块土地完全可能承载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应十分关注该理论所强调的经济联系的准确含义,它暗指该土地上所承载的活动应有对外经济联系的需求,即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有货物或人流往该方向流通的需求,只有对外流通方才产生成本的概念。若在不明确产业类型的前提下(如在该方向上布局住宅用地进行商业地产开发,而选择该区位的人群主要在城市内部的商业中心消费,则不会产生大量的对外联系),将各种用地性质的建设用地均选择在朝向中心城市或重要交通资源的方向,则可能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经济的效果。

2.2.3 最小努力原理适用的前提

主要对外经济联系方向论的理论根基是最小努力原理,即通过中心城市集散的人流物流效率最高,人/km或t/km趋于最小。但城市经济学认为,在城市经济体的运行中,产生成本的因素不止一个,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否高效合理也是评价城市效率的重要指标。在城市扩展的尺度较大时(如大、中城市),往往有充足的空间余地来处理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问题,以达到高效的评价标准因此协调好外部联系是否高效的问题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但由于小城镇用地空间有限,如果只考虑外部联系的方向而造成内部空间结构确实难以组织,最后很难组织一个高效的城镇空间结构,亦可能造成外部组织的经济红利不足以补偿内部运行的低效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在该种情境下,应综合协调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织共同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3 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笔者认为,小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应是一个多因素权衡的过程,除合理的利用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结论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之外,还需要综合分析其他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利弊,多方案比选,综合权衡后确定。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应进一步考虑以下几类因素。

3.1 考虑经济发展阶段

明确小城镇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进行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基础,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小城镇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空间发展策略。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小城镇往往只是作为简单的农产品、基本生产生活商品的交易场所,该阶段城镇经济水平低,城镇空间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短缺,城镇化速度较慢,往往选择紧邻现状用地的区域进行填充式增长;在工业化起步与加速发展期,小城镇的功能由单一的配套服务功能向专业化功能转型,城镇空间急速扩张,以外延式扩展为主,该阶段应重点考虑产业的需求对于空间发展的影响;在城乡融合发展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小城镇成为经济发展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该阶段的发展方向选择应更加注重从区域联动发展和区域内资源整合的角度综合权衡。

3.2 考虑主导产业类型

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具有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小城镇空间发展需求迥异,在考虑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时,应十分注重主导产业对于用地的选址偏好。以商贸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商贸服务业的职能强度和空间选址偏好,往往决定了该类小城镇空间发展规模与主导方向,该类小城镇一般选址在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便于集散的区位。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等),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导向、国家政策等是影响发展方向选择的首要因素。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工业类型对其空间发展方向选取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产业,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应视具体类型而定。

3.3 考虑重点企业发展述求

小城镇内部大中型企业的用地选址偏好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决定小城镇的空间扩展方向,大中企业的未来发展及其产业集聚需要和服务设施的配套,极大的影响城镇空间的发展方向。如贵州茅台镇,茅台酒厂占镇面积的3/5,随着企业的发展、城镇的发展,茅台镇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聚,但这对企业生产所要求的独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为保证企业的发展,茅台镇2009年已启动并计划用5~10 a时间从镇区迁出1.5万居民,在城镇边缘区建设国酒新城安置居民,搬迁后的土地部分用作酒厂扩大规模,部分建成绿地。

3.4 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城镇空间扩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由于各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孕育出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间往往投影出十分明显的空间使用上的偏好差异。如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地区,小城镇若主要作为一定地域的人口聚居地和基本商业交易场所,在没有大量的工业企业进入的情境下,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亲水文化影响,人们潜移默化的习惯于居住在水资源丰富,生活、游憩空间与水有密切联系的地区,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人们生活习惯上的偏好往往应该成为城镇扩展方向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3.5 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

我们对于气候因素的影响主要考虑主导风向,但往往忽略大的气候环境对于用地方向选择和布局亦可能造成影响。如在气候炎热湿润的地区,选择更有利于进行空间组团化布局,有条件以绿带分隔改善小环境,增加风廊,改善人居环境的区位更宜;在气候寒冷地区,选择有条件进行团块状布局,可以利用城镇热岛效应中有利一方面,降低人工取暖能耗的区位则更宜。

3.6 深化对地形条件的认识

选择最优的地形地貌不等于选择最平坦的地形地貌,在实际的建设中,应反复权衡决定。一方面,若某一处地形地貌确实比较平坦,但相对地理标高较低,有可能会在汛期造成内涝,即便不会产生内涝,也会无形的增加道路和排水设施建设成本,让本来的紧缺的建设资金更加吃紧。另一方面,过于平坦的地貌对于塑造丰富、具有层次感的城市形态上存在先天不足,适当选择一些有高差的地貌反而更有利小城镇形态塑造。

4 主要结论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功能相对简单,其发展用地空间方向往往存在多种可选项,且各方向均有其利弊。在实际的规划工作中,切忌在考虑因素不全面的前提下盲目进行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应充分考虑建设用地适应性、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类型等众多因素,做多方案必选,并对各因素的适用前提和适用情景进行准确把握,制定出最优发展方向,并努力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用地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人口与就业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