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耕/WANG Zigeng
中央美术学院于2018年11月2至3日成功举办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其间,建筑论坛“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作为分论坛之一,共有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00余位著名建筑院校院长与知名学者、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出席。会议秉承开放性框架与对当前建筑议题的反思,在“建筑思想与挑战”“建筑教育与挑战”“建筑实践与挑战”3个板块中,追问我们应如何面对挑战带来的危机情境、展开悖论性时刻相连的文化态度、进行投射性计划与批判性决断,以此重新界定起点、厘清此刻并创造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在论坛开幕会上作了题为“走向新生态”的演讲,通过对比央美与包豪斯百年历程,指出当今建筑学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和挑战。他呼吁建立一个良性健康的全球建筑教育生态,使我们在新时代中,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最后,他对此次论坛成果表示殷切的期待。
论坛板块一“建筑思想与挑战”于11月2日下午拉开帷幕,由朱锫院长担任学术主持。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荣誉教授雷姆·库哈斯发表了题为“乡村是城市的未来”的主题发言。过去的4年中,库哈斯将乡村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库哈斯希望通过研究乡村来帮助我们了解全球性问题,认识技术发展如何对其产生影响。库哈斯的合作伙伴斯蒂芬·彼得曼强调,乡村地区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乡村地区取得了进步。他指出:对中国乡村新发展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全球未来的发展。随后的发言中,矶崎新提出了“建筑≠Architecture”的观点。他认为,现有的汉字词汇中,还没有完全能与“architecture”一词的含义相符的词汇。他希望通过今天的发言,抛出”architecture”在东西方语境中差异的问题,并引发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指出,理论、学术和实践的关系是艺术学院办学经常面临的问题。他非常关注现在学院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的方式,以及如何高效地传播研究得到的知识。他认为学院应当更好地去了解世界的变动,并在学术层面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与学术界各领域进行合作以履行自己作为学院的社会责任。
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共同参与对话。崔愷认为当今的建筑师需要参与到决策和思想的交流中去,并强调当今中国城市转型中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李翔宁指出,今日的中国还在不断接受西方过去的建筑价值观启蒙,当代建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类正在失去欣赏和建造打动人心的空间形式的能力。周榕指出了现代人类知识结构性的困境和建筑思维的结构性闲置的问题,并表达了运用广义架构思维打造知识跨基新结构的期望。邱志杰表示在创作中不断建立和重构是他创作艺术的方式和理解场所的过程。库哈斯、矶崎新以及莫森对中国建筑届在这个不断改变的时代中所做出的变革与发展表达了赞许,并对当今建筑与建筑师的意义展开讨论。
论坛板块一下半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首先发表了主题为“不断试验”的演讲。王澍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工匠体系下,应当把“建造”定义为建筑的核心。王澍提出“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认识,他指出,建筑学科教育要如何保证介入社会现实中而不是与之脱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随后,塔里埃森建筑学院院长艾伦·贝斯奇进行了名为“另一种建筑教育的传统”的发言。他首先引用《The Two Paths》中的观点:社会应当是由艺术来变革,其影响甚至可以触及到我们当代的美学艺术建筑教育。以这本书为切入点,他分享了塔里埃森建筑学院和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以及其发展历史。接下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菲利浦·约翰逊建筑与设计部首席策展人马蒂诺·史泰利介绍了其近期策展项目“Towards A Concrete Utopia”。他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现代以及当代的建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那些没有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的国家,多元文化会促使现代化的进步。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与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王骏阳共同参与进了圆桌论坛环节,几位嘉宾就未来科技与传统、以及中国与美国建筑学院建筑学教学之间的联系展开了深入讨论。
当晚,雷姆·库哈斯新版《建筑的元素》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新书发布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库哈斯介绍道,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基本建筑元素的不断变化。他表示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像百科全书一样理性的书籍存在,把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历史都呈现给大家。一同出席新书发布会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教授,本书的主要编辑斯蒂芬·彼得曼。几位嘉宾以谈话的形式展现了本书的创作历程及东西方思想的差异化体现。
论坛板块二“建筑教育与挑战”于11月3日上午如期开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作为此部分的学术主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布雷特·斯蒂尔教授在他的演讲“Search,not research”中谈到了工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他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永恒的启示而非教程的变革,并提出建筑学院应了解如何使用技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菲利浦·乌尔施普龙以ETH在建筑教学中的独特探索“旅行”作为主题,向大家介绍自1970年起学院组织不同年级学生旅行的传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非常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先生提出了他对“Discipline”这一单词的理解,用“Discipline”的几种不同含义 ——“学科”“严谨”“本体论”来阐释他本人对建筑以及建筑教育的思考。最后张永和总结道,我们应当从建筑师的角度考虑建筑,并不是以一种教条的方式对Discipline进行定义。
随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顾大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夏海山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张路峰,与前三位演讲者共同进行了圆桌会议。会议就建筑教育是否应当属于通识教育、建筑教师资质以及当代建筑学院性别比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韩冬青教授以教育部发布“不唯帽子、不唯论文、不唯学位”的方针作为总结,并邀大家共同期待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
论坛板块二下半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作为学术主持。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即任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尹美珍以“从MIT到康奈尔:对设计、调研、教学理念的反思”为题,介绍了MIT致力于开发促进研究和教学研讨的新技术。雪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迈克尔·斯皮克斯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向听众介绍了雪城大学的教育。他指出,建筑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培养建筑师,同时也在于训练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面向客户的推广能力。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艾莱夫森教授从欧洲的背景出发探讨了一些实践问题。他总结欧洲建筑教育的三个特点:学科间的合作,工作室的氛围,教育和国家政策、生产系统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欧洲教育的趋向是多样化和专业性;学校是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应走在职业发展的前沿。
圆桌环节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辉、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与三位演讲者共同参与。在发言环节,李兴钢提出当今建筑学院需成为应对未来变化世界的一种基础。王辉认为学术追求是学科的终极目标。李虎则指出教育的精髓是为世界创造更好的建筑师。场外嘉宾艾伦·贝斯奇也分享了自己关于当代技术的若干观点。最后李振宇院长总结道:建筑是开放而多样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建筑。
论坛版块“建筑实践与挑战”于当日下午展开,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主持。南加州建筑学院院长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教授首先强调建筑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筑不应局限于解决问题,而应刺激人们的想象力。阿隆索论证了研究和实践的必要性,指出技术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建筑师刘家琨围绕他在成都的项目西村大院阐释了他对设计的思考。他认为实践建筑师首先应该处理的问题就是合理利用原有资源激发场地潜力。他在最后补充到,提升实践的方法是多实践,同时要培养、认识和结交好甲方。第三位发言嘉宾伦敦建筑联盟学院院长伊娃·弗兰奇伊·吉拉伯特教授首先将目光聚焦到建筑师所处的境地上。她提出建筑师只有更多地思考“责任”,才能带来更多地社会变革。她对敦建筑联盟学院的定义是疯狂与理性的融合,思想上的极具多样性。
上半场圆桌讨论环节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策展人方振宁、TAOA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陶磊共同参与并发言。陶磊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使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远了,而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的不同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全球化的补充。童明提出了建筑师开始实践前在学院里系统学习建筑的必要性,指出新建筑业的出现使建筑师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去面对先前从未碰到的问题。葛明则提出了他对实践与教学的认识,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学法的思考。讨论环节中,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认为,面对未来我们要抱有怀疑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校的独特性。伊娃·弗兰奇·伊·吉拉伯特强调了不断优化教学法的重要性,认为应对时代的新事物进行重构,并将其引入建筑行业。
下半场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以“中国实验建筑的兴起”为题,介绍了以张永和、王澍、刘家琨、朱锫等为代表的中国实验建筑师们力图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他还对实验建筑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种研究方向—“自然之道与自然建筑”,并概括了三点——以古为新、重新进入自然、城市中的自然诗意。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与数字化部首席策展人特洛伊·康拉德·戴伦提出了“Architecture -building =ε(无限微小的)”的观点,认为对Epsilon(Epsilon=ε)的争论使得建筑理论及实践分裂。
第三板块的圆桌由齐欣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齐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汤桦,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华黎及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董功与前三位演讲者共同讨论建筑实践面临的挑战。汤桦介绍了我们在当代建筑学之外接触到的各种关系和知识的复杂性。董功回顾了10年间在中国从事建筑实践的困惑与坚持。华黎表示建筑师一生的发展就是从“new kids”到“old guard”不断循环的过程。周榕从实验建筑的发展历程切入,认为信息迭代取代创新是今天时代的特征,表达了对当代年轻人的期望。王明贤同样表示相信中国实验建筑的未来在于在座的青年建筑师。
朱锫院长在论坛结束时表示,这次论坛是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打破了地域的偏见和板块间的壁垒。他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共同为这个内核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并宣布中央美院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建筑分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