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摹神会 理法同观—《大师经典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临摹鉴赏与实践》读后

2019-02-14 06:14文/张
艺术品 2019年12期
关键词:媒材海滨工笔画

文/张 鹏

清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道出了自古及今临摹在中国画之研习和传授中的重要地位。临摹之功效,习画者多有深浅不一的切身体验,而对其内在价值的深知与大悟,却非人所皆能。在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作为画学同仁,对临摹在中国画研究、教学、实践和传播等层面的价值问题,尤值得省察与重估。

荣宝斋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王海滨的专著《大师经典——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临摹鉴赏与实践》,是集中体现这份思考的一部学术力作。通览全书,窃以为有两点显著特征:其一,详实的画理解读和画法分析交映,兼顾了学术高度和实践品格;其二,将绘画经典激活,在高雅的审美格调和平朴的叙述中推进了工笔人物画的研究和教学。

在画理方面,本书堪为一部精微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史。自魏晋至明清,遴选大家,铨列名作,既通贯了历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经验,又紧扣作者本人的读画与研究体会,开展了细致的讲解。并不是简单重复美术史上的若干定论,而是将这些道理和经验纳入自成体系的言说之中。画法方面,作者沿画史脉络,以经典作品为重镇,依次作出了关于临摹本体的精彩剖析——从媒材特质到技法实施,从画面经营到气息格调,尤其是最后《簪花仕女图》局部的图文完美结合的临摹步骤示范,可谓处处皆古法,亦处处尽心知。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脚踏传统,态度严明,其经典解读和技法探索均来自中国工笔画的精神深处,如从纯天然的媒材出发进行讲解与示范,恰是对时下锡管装代用品颜色及多种质量低劣媒材泛滥的一种警示,密切观照了中国画本然而珍贵的生存状态。所有这些,都是糅合史论修养与技法积累的体现,理法互动,相得益彰。

在面对传统文化经典时,当代人往往存在两个反应:一是尊其庄重,敬而远之;二是过度“戏说”,泯其雅韵。海滨兄在本书中采取的方式是,既坚守了艺术经典的崇高和雅致,又以最具亲和力的叙述慢慢将之活化,自然融入到工笔画临习者、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的心中。从传统经典起步,造境高远,对初学者而言,正是一种艺术创作正道的引领。这种对中国古典绘画的意境、格调、趣味、文脉等有意识地观照与强调,也与当前一些单纯解析工笔画技法的著作拉开了距离。激活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其对学院中国画教学的裨益。据笔者观察,当前国内各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临摹课多存有重视不够、基础不牢、训练不实等弊端,鉴于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位置,此现象甚不容忽视。海滨兄作为当代深研传统、思行并重的优秀工笔画家之一,加之多年的高校中国画教学经历,确保了他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如结合教学所思所得,科学地选取作品的图像局部,它们构成可以独立的阐释单元,所选图片适合课堂作业,其局部也适合学生临摹所需。在讲解技法时,作者语言平实,循循善诱,生动可感,读者犹如亲历一堂高品质的工笔临摹课。

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临摹古画,先须会得古人精神命脉处。玩味思索,心有所得。落笔摹之,摹之再四,便见逐次改观之效。”沈灏《画尘》也说:“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借由潜心的临摹,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近古人,品味古人,它不仅是一项承续前辈的技法蹈习,更是一种寻古开新的沉浸式行旅。期待眼前的这部著作,能导引众位读者从手摹而入神会,登高崖而探幽微。读罢此书,尚觉不尽意兴,期待海滨兄能在传统中国画的研究和实践上更进佳境,坚持总结和沉淀,能有更为系统而厚重的成果不断涌现。

猜你喜欢
媒材海滨工笔画
夏日海滨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Dual Neural Network Direct Integration Method
小学工笔画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海滨书简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葛明杰工笔画作品选
例谈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作业媒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