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秀芳
老区沁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属黄土丘陵区,平均海拔1000 米,是浊漳河的西源,千里海河的源头。
沁县是省定贫困县,也是一个资源匮乏县,2018 年,沁县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6个计划脱贫摘帽县之一。
自2016 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秉持“家底不足士气补、财力不足干劲补”的脱贫信念,发出“大干三年、摘掉帽子”的进军号令。
2019 年5 月21 日,山 西 省政府批准沁县退出贫困县。喜讯传来,全县上下群情振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沁县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制度,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分别牵头南、中、北三大战区,18 个分指挥部合理攻坚,7 个督查组一线督查,四大班子领导分工合作,率先垂范。
乡村两级干部坚守第一线,牢牢扛起主体责任。123 个包村单位、220 个县直驻村工作队、179名第一书记、2280 名帮扶责任人倾心帮扶,实现了全县所有贫困村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全体帮扶人员,与贫困户同甘共苦奋战在第一线,赢得了民心。
为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县委、县政府向乡镇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压实了担子。紧接着研究制定出台了《沁县决战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的实施办法》《沁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聚焦深度贫困等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四梁八柱”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组落实、全民参与、精准发力”的沁县特色脱贫攻坚路经和格局。
旌旗猎猎作响,聚力无坚不摧。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县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一大批模范党员干部,他们无私忘我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郭新文生前是杨安乡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身患癌症,去世时年仅53 岁,弥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全村群众易地搬迁。
沁县教科局干部、郭村镇丁家山村第一书记张水林,2018 年12 月4 日晚在镇政府汇报扶贫工作后,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4 岁。
广大党员夙夜在公、夜以继日,正是有一大批优秀脱贫攻坚干部、党员,为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李勇强调,一是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成绩,深刻认识外部环境的常态化特征,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资金、项目优势,凝心聚力、共度时艰,确保打好年度收官之战。二是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工作,正确处理好“稳与进”关系,在打牢“稳”的基础上,强化“进”的担当,在各业务板块领域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时刻对标找差,敢于向矛盾和问题“叫板”,严控经营风险,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
沁县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942 户、“致富光荣户”909 户,在全县营造出贫困户率先脱贫光荣、群众带头致富光荣的氛围;创作推出《脱贫路上好支书》《出彩村官龚来文》《决胜之战作品集》等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感人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用真人真事打动人、感染人;连续四次召开千人以上誓师动员大会,现场推进,黄牌督办,八环相扣,三级联动,强力推进。特别是通过开展了集中攻坚月活动,跑出了沁县攻坚加速度,收到了明显成效。
沁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促进群众稳收增收。近年来,紧紧围绕“做大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思路,在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上,坚持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一起抓,立足水土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沁州黄谷子、酿酒高粱、设施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和肉鸡、生猪、肉牛的“五种三养”产业体系,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致富产业。
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发展“五种三养”。
财政投入3 亿多元,实施种植养殖产业项目874 个。目前,全县种植沁州黄8 万亩,带动贫困户3972 户,户均增收1000 元;种植汾酒高粱6 万亩,带动贫困户1215 户,户均增收1800 元;发展设施蔬菜1.5 万亩,带动贫困户823 户,户均增收1.5 万元;种植中药材3 万亩,带动贫困户2050 户,户均增收300 元;种植油用牡丹4.15 万亩,带动贫困户7780 户,户均增收8000 元以上;养殖肉鸡3000 万只,带动贫困户6691 户,户均增收5000 元;养殖肉牛2 万头,带动贫困户1368 户,户均增收5300 元。
“五种三养”拓宽了百姓致富路,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拉长第二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投入7.9 亿元,实施加工业项目31 个。目前,6000多户贫困户与一大批深加工企业、合作社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了村村有带动主体。此外,还建设20 兆瓦集中式扶贫光伏电站一座,村级光伏电站64个(已并网4.5 兆瓦),户用屋顶式光伏261户(并网容量2.7兆瓦)。
围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电商。
依托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和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投入4074 万元,实施旅游扶贫项目92个,精心打造了走马岭茶马古道,漳河村漳河源头,徐村吴阁老廉政文化,小东岭红色记忆,石板上秀美山水,农耕、农事、农味体验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十村一线”全域旅游网络布局。2018 年实现旅游收入5600 万元,带动580 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新发展电商企业10 家,农村电商扶贫服务站34 个,年销售收入3000 万元以上。
沁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民生为重,着力补齐短板,统筹发力,积极作为,合力攻坚,脱贫摘帽提供了多重保障。
易地搬迁挪穷窝,户有所居促脱贫。
按照山西省委“六环联动”要求,2016 年以来,全县共在87个安置点实施易地移民搬迁2481户6592 人。同时,4209 户农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享受补助资金5658 万元,实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目标。
基础设施强推进,村容户貌换新颜。
三年来,投资6.4 亿元,对455.7 公里村村通公路进行硬化。30 辆客运班车承担27 条客运线路,覆盖300 个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达98 %。投资3969.1 万元对306 个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306 个行政村和587 个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累计投资1696 万元新建287 所村级卫生室并投入使用,每个村配备了合格的乡村医生。持续整治村容村貌、户容户貌、老区村面貌,全县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坚持精准帮扶, “三个靶心”瞄准贫困村,因村施策抓经济。
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在全县推广“九型”破零模式,投入9925 万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9 个,全县306 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年收入5 万元以上村达到53.6 %。
聚焦贫困户缺少技能、产业基础薄弱,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创新开展了“五帮”活动,开展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手工制品1600 余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16357.74万元,4152 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瞄准贫困人口,因人施策脱真贫。
针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精准落实各项普惠特惠政策,对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相关标准,严格按照程序应纳尽纳,确保不落一人,最大限度提高贫困户满意度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