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人在生病之后,都习惯上网了解病情、寻求治疗建议。日前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医疗信息网站上,看似专业并冠以正规医生名号作出的解答,其实并非出自真正的医生。一些网站甚至招聘普通网友“自导自演”,既当患者又当医生,以复制、粘贴、编造的手法描述病情,求助并作答。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生是最核心的资源,而传统“面对面”的问诊方式大大限制了医生发挥作用,比如,空间、时间、所属医院的规章制度。借助网络开展远程问诊,则可以打破许多制约,为更多病人带来福音。然而不具资质的“假问诊”相当于非法行医,给病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害,且导致“互联网+医疗”遭受污名化,损害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医疗信息平台等“互联网+医疗”领域,严格的监管和规范势在必行。网络仅仅提供了一种技术和信息手段,并没有改变医患双方的医疗关系和法律关系。监管部门应该像监管线下医疗服务一样,严格监管线上的医疗服务。既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焕发新生,又确保这种新医疗形态的规范有序,使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为了加强形象建设,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让城市亮起来”一时成为非常时尚的口号。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兴盛,乡村的夜色也开始像城市那样被点亮,相比城市亮化,乡村“被点亮”得似乎更快一些。
从卫星图像资料看,一些城市的夜空亮度已不逊于纽约、巴黎、东京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如此过度亮化,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了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流光溢彩,霓虹闪烁,城市果真越亮越美丽吗?答案是否定的。过度亮化带来的是可怕的光污染。当前,许多城市的光污染已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第五大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亮化工程应从实际出发,不违背城镇发展规律、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出地方财力、不把亮化工程搞成互相攀比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要遏制愈演愈烈的过度亮化,必须把城市亮化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方面来抓,从加强立法、科学规划、强化监管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综合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