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就感还给你的孩子

2019-02-13 01:53文岚
幸福家庭 2019年1期
关键词:桂冠夸赞生命

文岚

“你看看,早就让你听我的,你不听啊!看看,现在糟糕了吧?”

“你看看,妈妈就说要这样做吧!妈妈说的对不对?以后要不要乖乖照妈说的做?”

当我们把对孩子常说的话用文字的形式摊在这里时,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犯错了是因为没听你的,孩子成功了是因为你的英明。仿佛在孩子的人生中,我们只看得到能干的、神一般的你,那孩子的努力在哪里?孩子的能力在哪里?你的孩子又在哪里?

人本主義心理学认为,每个生命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就是每个生命都是积极的,想要探索和取得成就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懒惰、厌学、有网瘾呢?那也许是因为父母总插手或控制孩子的生命探索,孩子有一点失利,父母就横加贬斥,孩子做得好,父母就居功自傲。那孩子还有什么动力往前走?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简单地说就是当孩子努力了无数次,但都没有获得成就感,他就再也无力争取了。也就是说,孩子想要实现自我的内在动力被摧毁了。

而推动孩子孜孜以求、不停探索的精神给养,就是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恰恰就源于他自己一路战胜未知、战胜困难,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此时孩子内心独白:原来我可以,我行!此外,孩子的成就感的获得很重要的一点也来自于他人肯定,比如父母,给他镜子一般的照见:孩子你真让我惊叹!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

无数成就感的积累,夯实了孩子自信的基石。而稳定的自信,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里披荆斩棘。

在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去插手孩子目前待处理的事情,由他自己想出办法(也欢迎他主动来与你讨论),自己动手完成。不是因为你指了路或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而是他自己在实践中攻坚克难,发现了自身的能力,才能让他产生强大的满足感。这种快乐的感受是会令人“上瘾”的,会推动孩子一再去追寻,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就曾对我说过“一次赢,次次赢”。我们把享受征服之旅和赢的快乐感受,都交还给孩子吧!

关于夸赞,我们常听到父母这样夸孩子──“你真棒”“真聪明”。但这种空泛的、只注重结果的赞美是有问题的。孩子太在意父母的评价,万一努力了不成功,他就不再是聪明的。但如果他不努力,没做好,父母会说他“很聪明,就是不用功”,这样他就保住了“聪明”这顶桂冠。为了不想失去这顶桂冠,孩子就有可能逃避全力以赴。所以,夸赞孩子要真诚和具体,要突出孩子努力的过程,比如“我看到你花了一个小时研究图纸,拼搭的时候也非常专注,搭尾翼的时候你卡住了,但你没放弃,坚持下去了,最终拼出了这么精美的飞机模型,我真的太为你骄傲了”。

也有父母说,孩子实在太糟糕了,没法夸他。但那一定是父母被焦虑遮蔽了双眼,每个生命都在闪光,看到并认可孩子的精彩,孩子的生命就会被给予能量。

曾以为,做父母是顺其自然的事,而其实,做父母太需要学习。我们以为自己是最爱孩子的,是希望孩子成功的,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做着剥夺孩子成就感的事──时时标榜都是父母最厉害。当我们客观地审视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是那么自恋。而自恋的实质就是,我们成人身躯的背后藏着一个与他人,甚至是与自己子女抢夺成就感的小孩。

也许是我们在童年,做对了就被大大表扬,做错了就被重重惩罚,所以我们那么在乎自己是对的,仿佛“做对”才意味着我们是好的,才配得到爱。而一件事情做错,就整个人都遭全盘否定,每次这种否定对童年的我们都犹如一次毁灭。因此,我们心中藏着对“做错”的巨大恐惧,和对“做对”所产生荣耀的强烈攫取欲。以至于,争对错、争成就感已时刻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永远都不会忘记,甚至于面对自己的孩子都难以克制这种竞争意识。

当然,除了和孩子,和爱人争夺成就感的更是比比皆是。想必所谓“旺夫”的妻子,就是把成就感给予自己丈夫的女子吧。

把成就感还给我们最爱的人,让他们闪亮,相信这束光,也会辉映我们自己!

(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10月16日)

猜你喜欢
桂冠夸赞生命
江善明
曹原彰
父爱让快递小哥问鼎《中国诗词大会》桂冠
聪明的男人,不吝啬夸赞妻子
限量夸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