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杰
2013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我国先后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7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确立了三批综合试点地区,按照总体安排,各试点单位应在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201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总结推广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阶段性成果的通知》。2017年11月至12月,我国先后召开东北、西部、东部、中部的经验交流会。2018年3月1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五次会议,研究部署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在此时间节点上,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也应总结和回顾自身在新型城镇化中,尤其是在新型劳动者培育、新型思维者的锻造、新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经验,并思考前行之路。
一、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教育:新型劳动者培育
长期以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类型和层次均在新型城镇化所需的新型劳动者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间。
(一)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1月,《“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一般认为,新型农民主要分为生产型、服务型、经营型三种类型。从实践来看,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并不能有效阻止农民日趋高龄化的严峻态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高附加值赋予依然前路漫长,其中的得失值得总结和反思。
(二)新型产业工人
由新型农民内涵可知,新型农民主要还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劳动者,但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需求大量新型产业工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左右,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不到40%;对受过专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56.6%,对一般体力型的劳动力需求仅占三成多。显然,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中的专业构成、地区分布、各层次人才需求量、流动可能性仍然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类型需要综合考量的重要方面。
(三)创业创新者
新型職业农民和新型产业工人在特定条件下会成为创业创新者,但笔者将此种人才类型单列,意在突出新型城镇化中对新产业类型、新组织业态、新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视。显然,在此方面,我们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城镇化整体战略背景下的创新性实践和开拓性发展依然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这正是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之处。
二、创新思维涵育中的职业教育:新型思维者的锻造
新型思维者主要指从事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划、推进等方面的管理者,他们亦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指导者和参与者。
(一)新型治理者
简而言之,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新型治理者,而非传统的管理者。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私人机构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为共同的目标处理公共事务。显然,尽管教育体系可以为此种人才类型供给提供基础支撑,但新型治理者又必须在实践中成长。
特色小镇的发展很能说明新型治理者锻造的必要性。2017年12月下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近年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由此可见,即使排除利益寻租等不良行为,对善治者的培育依然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型参与者与贡献者
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圈地而成这般简单,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均在新型城镇化蓝图设计之下。对于治理者而言,需要处理的不仅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有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要关照。
2018年3月1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五次会议。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当前也存在市民化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城镇格局还不完善、城市发展质量不够高、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缓慢、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政府部门的统筹,但对于日益成熟的现代社会而言,各种积极因素的作用发挥也值得关注。对于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部门而言,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是否充分,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对投身新型城镇化建设参与程度如何,更值得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三、技术文化发扬中的职业教育:新型文化的涵育与传承
文化涵育与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与之匹配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工匠精神
在笔者看来,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无异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次创业。无论是规划设计、目标达成,还是一房一屋、一路一桥的建设,均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细节的品格,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二)创新精神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者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学校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效能,更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的选择。其中,创新精神培育的效度、广度、深度仍然是教育需要提升的重要方面。
(三)人文精神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这本身就是出发于人文又落脚于人文的设计。比如,对于推动新型城市建设而言,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无不散发着浓厚的人文之光,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可为和应为之处。
总之,新型城镇化既需要人才之新,更需要教育之新,攻坚阶段的成果凸显、成效巩固、困难破解呼唤职业教育要有更大作为。
(本文系河南省2018年科技发展规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82400410105;主持人:杜建慧)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