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军
(朝阳县西营子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朝阳 122602)
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以流涕、打喷嚏和眼的下部肿胀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该病仅发生在鸡,已报道的鹌鹑和雏鸡也有相似的病症,但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在发病鸡群中,该病主要发生在青年母鸡和产蛋鸡中,偶尔也发生在肉鸡。该病常见于3 周龄的幼雏。生物安全措施落后、环境条件不良以及其他疾病的应激,可能是传染性鼻炎的主要原因。
病原菌为副鸡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呈多形态、不运动、过氧化氢酶阴性、微需氧的杆菌,在体外培养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V 因子)。当与分泌V 因子的葡萄球菌滋养菌落培养在血琼脂上时,生长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露珠状菌落,呈卫星菌落现象。在南非和墨西哥,已分离到不依赖V 因子的副鸡嗜血杆菌。最常用的血清学分型方法是Page 系统,使用该方法可以将副鸡嗜血杆菌菌株分为3 个血清型(A、B 和C),与其免疫表型特异性相对应。
慢性病鸡或外表健康的带菌鸡是该病的贮存宿主。所有日龄的鸡均易感,但易感性随日龄的增加而提高。潜伏期1~3 d,病程一般为2~3 周。在野外条件下,如并发其他疾病,如支原体病,病程会更长。感染鸡群对未感染的鸡群始终都是个威胁。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和被污染的饮水传播。在美国,许多商品化家禽养殖场采取“全进全出制”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消灭了传染性鼻炎。在不同日龄鸡群混养的鸡场,常持续发生该病。该病不能经蛋传播。已经采用分子技术来进行传染性鼻炎暴发的追溯,如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核糖体分型技术。
当病情最轻时,症状是萎靡不振、流清涕、偶尔有轻微的面部肿胀。当病情较重时,一侧或双侧眶下窦肿胀及周围组织水肿,造成一只或两只眼闭合。成年鸡,尤其是公鸡,水肿会延伸到下颌和肉髯。肿胀通常在10~14 d内减轻,但如出现继发性感染,肿胀会持续数月。根据感染程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啰音。在某些鸡场发生该病的同时还出现了败血症型,很可能是由于并发感染所致的。青年母鸡的开产时间可能会延期,产蛋鸡的产蛋率大幅度下降。在该病的急性期,病鸡可出现腹泻、耗料量和饮水量下降。
急性病例的病变可能仅限于眶下窦。鼻腔内有大量黏稠、呈浅灰色、半液状的渗出物。当该病转为慢性或当有其他病原体感染时,窦内渗出物会凝结成块状,呈微黄色。其他病变包括结膜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气囊炎,尤其在有其他病原体感染时。呼吸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黏膜和腺上皮的崩解、增生,以及水肿,并伴有异嗜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浸润。
从有迅速传播鼻炎史的鸡群中分离出革兰氏阴性、呈星状、过氧化氢酶阴性的细菌,具有诊断价值。过氧化氢酶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健康鸡和病鸡都存在有过氧化氢酶呈阳性的非致病性嗜血杆菌。即使发展中国家,都已研发出PCR 方法,可用于活禽,并已被证明比培养更具优势。给易感鸡接种感染鸡鼻分泌物后出现典型症状,也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没有适宜的血清学方法,可采用的最佳方法是血凝抑制实验。面部和肉髯肿胀必须与禽霍乱引起的症状进行鉴别。必须考虑的其他疾病有支原体病、喉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肿头综合征(鸟分支杆菌)和维生素A 缺乏症。尽管目前仅在南非和墨西哥发现有不依赖V 因子的副鸡嗜血杆菌,但也必须考虑到该种细菌。在这种情况下,副鸡嗜血杆菌PCR 是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预防是控制该病的唯一合理方法。管理完善及隔离措施严格的“全进全出”式养殖模式,是预防该病的最好办法。饲养者应进行自繁自养,也可从净化鸡群中引种。如在有传染性鼻炎史的鸡场饲养后备母鸡,接种菌苗有助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由于血清型A、B和C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力,因此非常重要的是,使用的菌苗应含有拟接种鸡群已存在的血清型。免疫接种一般应在该鸡场常发生传染性鼻炎前的大约4 周内完成。在疫苗接种后,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的抗体水平,似乎与保护性免疫力相关。在呈地方流行的地区,也可采用控制性地暴露活菌的方法对产蛋鸡进行免疫接种。由于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议立即给予饮水加药,直到当可采用饲料加药时。红霉素和土霉素对控制该病通常有疗效。多种新一代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可有效抵抗鸡传染性鼻炎。各种磺胺、磺胺甲噁唑和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有效。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评估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当严重暴发时,抗生素治疗可以改善病情,但是停药后可能会复发。如在感染场内培育或饲养青年母鸡,应当将药物预防与疫苗免疫接种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