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方正旗张瑞鹏霍峰 王福宾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中心)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简称管道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等重要讲话精神[1],深入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科技与信息创新精神,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统领,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实施科学严格管理,攻克了一系列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取得科研成果26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 项、专利300 余项、国家级等各级工法95项、推广成果230余项[2-3]。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下,管道局构建了从咨询、勘察、设计、施工、机械制造,到投产、运行、维护,形成完整的油气储运技术产业链,拥有国内管道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可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研发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陆上和海洋管道、储库全生命周期设计建设,陆上和海洋管道、储库检测及维抢修,管道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安装,大型管道复杂地区施工及配套装备制造;LNG 净化、液化、储存、接收站设计建设等,引领着中国油气管道建设行业技术进步。目前,管道局具备年施工能力:陆上管道6000km,海洋管道80km,储罐安装1000×104m3,非开挖穿越200km。具备年运行管理能力:管道5×104km,检测2.5×104km,封堵作业200 次,运营管理光纤3×104km 等。
管道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指示精神,开展六大激励机制创新,实施18项科技奖励办法,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的科技文化氛围[2]。
一是科技投入优先机制。管道局对重大科研项目,可随时立项,经费上不封顶。特别是针对工程一线急需技术,设置年度专项基金,简化程序直接立项,快速解决问题,增强支撑工程时效性。这些年,管道建设市场在低谷中徘徊,经营压力巨大,经费紧张。越是这样,管道局越重视科技,从未压减科研经费,科技投入不降反增。
二是团队、个人奖励机制。管道局设立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创新单位、先进团队、特殊贡献者等18类奖项。广大员工深受鼓舞,不但激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也激发了生产岗位员工参与科研的热情。科技工作在管道局焕发出强大活力。
三是全员创新机制。管道局建立创新工作室32 个,200 多个基层组织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工法、“五小”成果等活动,共取得各类创新成果2000 余项。专门设立“技术革新奖”,奖励一线机组员工开展的设备、机具、工艺、工法等革新创造活动,形成支撑工程一线生产的成果862 项。将工法编制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指标,2015年管道局获评国家级工法5项。
四是科研津贴机制。管道局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均享受科研津贴。这些津贴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提升了科研人员专心、安心从事科技研发的定力,稳定了科研人员队伍。科研工作的吸引力也大为提高,广大员工都想成为科技一员,都想为管道科技建功立业,掀起了“人人搞科技,人人争先进”的创新热潮。
五是推广考核激励机制。对推广应用单位,尤其是优先应用新成果的单位,管道局都予以补贴,并规定投资计划优先采购,每年还对优秀的成果推广应用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成果推广个人和团队的奖励,实行产品类、技术服务类、设计类等全覆盖,奖励标准最高达销售合同额的10%。近3年来共计推广成果230 余项。
六是科技投入核减利润机制。对各单位自行投入科技经费,由管道局按30%的比例统一予以核销。这不但减轻了各单位的经费压力,也提高了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各单位的课题开展数量及科研投入经费较之前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管道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的讲话精神,由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管道局书记(兼总经理)担任科委会主任,深入、具体、量化抓战略技术、核心技术、能够赢得市场获取效益的行业主导技术,抓科研—设计—施工的深度融合。从科技战略、体系机制到具体立项、工程难题等,都由科委主任组织决策。
科委主任任命机关重要部门(财务、人事)负责人、各单位一把手担任科委委员,要求各单位一把手拿出固定整段时间抓科技。局科技管理部门每人固定直接联系两个单位的一把手,督促各单位年度科技任务的制定和落实。年中、年底两次科技述职的打分排名,都在局领导班子会、全局各单位工作总结会上进行通报。从管道局到二级单位一把手亲自抓科技,自上而下形成了链式反应,使基层投入科技的精力倍增,推进了科技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一是两轮科技工作述职考核,有压力、有动力。每年年初,局科委将制定的工作要点细化为约20 项“管道局重点工作任务大表”,各单位结合实际对照制定本单位的“任务大表”,并由各单位一把手负责落实,全局科技工作者全年围绕“任务大表”开展工作。年中,管道局组织各单位科技部门负责人进行“任务大表”述职,避免偏差,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年底,各单位科技主管领导述职,很多都是一把手亲自汇报,述职领导精心准备、逐条汇报,有事实、有数据。两轮量化述职打分,最终成绩纳入各二级单位绩效考核。
二是科技项目严管理、硬考核。受科技激励机制的鼓舞,各单位申报课题踊跃,为保证课题质量,经过10多轮筛选论证,淘汰率达85%。全局每年组织2次全覆盖科研课题检查,按照量化评估标准打分,根据检查结果对课题组发放100%、80%、60%、40%的津贴,对研究进展不利的课题提出整改要求。按照课题成员参与度与贡献率,评出个人津贴发放系数,最高到1.5,最低为0。对未按照计划完成的课题,扣除津贴总额的10%~30%。对应用类课题,由用户单位对课题成果进行现场测试和应用,满足要求方可验收。对不达标及进展不利的课题,坚决予以“终止”。
三是创新推广手段,强化成果转化。每年下达成果推广应用任务,设置推广考核指标,并纳入各二级单位绩效考核,与工资总额和领导班子绩效工资挂钩。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结合重大工程,每年至少开展2 次成果推介会,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和全局各单位之间成果共享。
四是定期召开科技大会,集中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和全员革新成果,表彰为管道局科技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每次大会给各单位预留展区,各单位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展示科技实力。第八届科技大会展出300 多项成果,吸引近3万余人参观,大家感到“壮观、震撼、振奋”。大会奖励了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优秀团队、特殊贡献者、技术革新标兵等各类先进20多项。科技大会对内鼓舞了士气,掀起了全员创新高潮,对外彰显了品牌实力,推动了市场开发。
科技激励机制和科技管理创新,有效调动了全员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可以说,管道局所有工程在用的先进技术,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所有工程的顺利完成,科技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是管道设计技术方面。管道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实现信息化交互的优化选线、模块化设计、工程量自动统计等功能,成功应用于中俄东线、闽粤支干线等数字化管道工程。大跨度悬索跨越设计,发明了适用于油气管道窄柔跨越结构的风洞试验方法及制振措施,形成首部悬索跨越行业标准,有效支撑了勐岗河大型跨越等项目建设。管道数据一体化移交,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飞、地质雷达探测等手段,整合线路、站场各类数据,以移动终端、虚拟现实(VR)等多种形式,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实现管道建设的数据一体化移交,成为中油管道数据中心重要数据支撑。
二是管道施工技术方面。管道机械化大流水作业技术及装备,自主研发了适应-40℃低温环境的CPP900自动焊、机械化补口、全自动超声波检测(AUT)、X 射线数字成像动态检测(DR)、新型垂直液压冷弯管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关键工序全流程机械化作业。累计完成D1422等大口径管道自动焊接施工820km,有力支撑了中俄东线等工程。非开挖穿越技术,构建了小断面盾构、大口径长距离水平定向钻穿越、大坡度曲线顶管、直接铺管等一整套非开挖技术体系,能够完成各种恶劣地质环境、各种管径和长度的管道穿越。累计完成河流、山体、公路、铁路等各类穿越1600km,多次创造或刷新世界纪录。大口径海洋管道建设技术,拥有中国石油最大的CPP601铺管船,具备150m 水深海洋管道建设能力。承建了坦桑尼亚及惠州海管等工程,最大口径D1016,累计建设200 余千米。研制了适用于120m 水深高压开孔装备,成功应用于崖城13-1气田海管修复项目,成为国内首家具备水下开孔封堵作业能力的企业。地下储油库建设技术,自主研发了地下支护设计、水幕系统设计等系列技术,编制了国内首部地下水封洞库行业标准,建成了300×104m3地下储油库,成为国内唯一独立建设地下水封储油库的企业。
三是管道运行维护技术方面。管道内检测技术,研发了159~1422mm三轴高清漏磁检测、电磁超声裂纹检测、变形检测、复合检测等各类系列化装备,年检测能力达1×104km,累计检测18×104km,轴向漏磁检测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管道安全预警技术,定位精度提升至20m,破坏性事件的漏报率小于1%,非破坏性事件的误报率小于5%,实现了单套设备监测距离由60km 提升到100km,已实现5000km管道安全监测,该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软件,可实现跨平台和混平台运行(Windows和Unix系统),适用于大型油气调控中心和站控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坦桑尼亚、江西天然气管网、云南成品油管道等国内外工程成功应用400余套。不停输开孔封堵技术,研制出国内首台设计压力为12MPa 的大口径开孔机,适应范围762~1524mm。完成开孔封堵设备系列化配套,开孔尺寸为26 ~1524mm,施工压力最高可达到15MPa,适应我国所有在役管道的开孔封堵作业。
以上科技成果的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难题,全方位支撑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了设计—科研—施工的有效融合。例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应用了30余项科技成果,包括三维设计、自动焊、机械化补口、AUT、山地运布管车、快开盲板、弯管管件、小断面盾构曲线敷设等,实现了关键工序的全地形、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经受住了-40℃低温的考验。新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国家能源战略通道的建设,每年为国内提供380×108m3天然气,为中国石油履行国家能源安全责任做出了贡献。
再如,孟加拉单点系泊及双线管道(海管部分)工程项目应用了20 余项科技成果,包括海管自动焊接、后挖沟机、原土机械回填装备、船队抛锚定位系统、管道铺设应力监控系统、对海定向钻穿越、单点系泊等,解决了多表层地质、多斜坡及多硬质障碍物等复杂海况条件下的海管敷设难题。采用船载钻机技术完成4条对海定钻穿越,在世界上尚属首例,充分展示了中国石油的雄厚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
多年来,管道局不断完善科技体系,创新激励机制,严格科学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强力支撑了管道工程建设。管道局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奖励力度,畅通科研人员发展通道,壮大科研队伍,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全球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使科技成为中国石油“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