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2019-02-13 20:27:48向玉成陈云川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户融合旅游

彭 华 向玉成 司 嵬 陈云川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人们对大自然、田园气息、乡村原始魅力越来越向往,旅游成为刚需[1]。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 000亿元,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0%和26.2%,吸引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带动2 800万农民就业。农旅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结构,催生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2],是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的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的有效链接和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是旅游大省,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大省,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近年四川在农旅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1 四川农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1.1 旅游附属型

旅游附属型发展模式下,农业是基础,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产值高,旅游附属农业发展。主要代表有大城市的CSA(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和有机农场,通过推行有机食物生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有安全健康保障的定制化农产品。该模式的农业生产地点较偏远,不具备风景旅游条件,主要效益来源于售卖高品质的农产品,同时依托生产基地开展农食教育、科普活动和亲子体验等项目,拉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距离,建立品质信任关系,该模式被认为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构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3]。

1.2 旅游主导型

旅游主导型发展模式下,旅游业是主要收益来源,农业效益并不高但却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这类模式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近郊,城市庞大的人口为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基数保障,大城市近郊土地价格高,农业成本高产值低,不适合纯种养业发展,因此,发展旅游经营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种养配合旅游开展,成为旅游的辅助产业。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利用桃果“花色”吸引城市游客观光游玩,已经成功举办了33届桃花节。2019年桃花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82.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92亿元,桃花节游客人次占到全年的50%以上,观花经济远超果树种植收益,本地农户通过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棋牌、住宿、采摘和休闲等娱乐服务,增加了收益[4-5]。类似模式还有成都市三圣乡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和新津的梨花溪等。

1.3 现代农业综合型

这类模式主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模较大,一般在5 000亩以上,典型代表有田园综合体、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该模式由政府推动,区域较大、带动性强,具体表现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景观化、旅游化和公益化,呈现出农业科研、农业物流、产品加工、高效农业种植等综合业态[6]。典型代表为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现代农业基地,该茶园面积15 000亩,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通过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思路建设的茶旅综合体[7]。园区已培育了一批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辐射带动了沿线12个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类似现代农业综合体模式还有绵阳的花城果香、都江堰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蔬式生活主题公园等。

1.4 农旅合一型

该模式下农业与旅游充分融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主要为农业型景区,农业是景区的核心吸引物,通过旅游标准化建设、项目打造、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吸引游客,并获得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典型代表有绵阳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年好合爱情谷,园区种植百合面积5 200亩,品种1 500余种,利用百合花,象征圣洁和吉祥,寓意百年好合,把爱情文化植入传统农业种植[8],打造了“风情月意、青梅竹马、爱情小筑、青云花梯、爱情隧道、百合博览园”等主题景观,开发了配套特色体验项目,成功将农业园区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机结合,实现了门票、农产品和旅游接待的多重收益。农旅互动、农旅合一,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类似的模式还有成都新津花舞人间、邛崃大梁酒庄和龙泉驿好秾人有机农庄等。

2 四川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旅游和农业融合发展表现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但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农业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的70%,但旅游人数却仅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30%,旅游消费占比不足全国总额的20%,农旅产业耦合度低、联动性差。以成都龙泉驿区为例,龙泉驿区农业和旅游业产业的耦合度数据稳定于0.49左右,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仍主要处于自发耦合状态[9]。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农旅融合出现“潮汐”现象,淡旺季明显,以观光为主,产业链条短,特色不明显,同质化问题严重,在农事体验、传统饮食、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为当地创造的价值有限。

2.2 缺少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

地方发展旅游的热情较高,但是缺乏前期规划和整体设计的意识,往往对农业和旅游资源只进行了浅层开发,项目设计雷同,布局欠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确;有的地区新村建设乡村景观城市化偏向严重,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广场,水泥化、园林化和标准化,导致建成的新村宜居不宜游;有的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大兴土木搞开发,片面追求高大上,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的保护传承,造成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

2.3 行业管理无序

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涉及农村社区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等内容,需要一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然而,当前农旅融合发展管理无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旅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旅资源要素分属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城建、旅游等部门都可对农旅资源开发行使管理职能,导致区域旅游和农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没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旅游和农业相关资源要素未能整合,资源的联动性差,利用效率低。二是部门间行政壁垒现象严重。在管理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多部门均出台类似政策,资金、优惠政策等难以落实;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和安全保证等政策也无明确规范,这种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现实,导致出现问题后没有一个部门能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

2.4 经营主体发展乏力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是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但是受农户自身管理能力、资本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是低层次、重复性建设,主要满足中低端消费市场的需求;同质化的经营,导致农家乐间的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这种低端的产品和低劣的服务,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旅游品质的需求,农户增收乏力。旅游服务人才匮乏,农旅融合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然而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文盲、中小学文化或未成年学生,难以满足农旅接待服务要求[10]。

2.5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旅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由于农旅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加之农户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导致工商资本下乡代替农户发展。调研发现,成都周边的大型农庄、精品民宿和客栈等绝大多数由外地人经营,除了房屋租金外,大部分的收益被外地人拿走,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不足[11]。有些项目参照景区建设进行开发,但在收益分配中却将农户挤出,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维持了美丽景观却没有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导致农户抵触情绪严重,开发商、农户和游客矛盾突出。

3 对策建议

现阶段有关农旅融合的研究多从农家乐、农庄、农场和景区等单个点位入手,整县、整乡或整村全域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探索还很少,然而,乡村振兴的初衷是实现乡村全域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需通过合理空间布局、资源组合、构建富有特色的农业旅游带,形成创新产业才能破解。本研究认为,应该创新现代旅游农业,用旅游的思维来改革和经营农业产业,通过现代农业各要素与旅游业各要素的深度耦合及协调发展以形成全新的产业形态[11]。这是在一定区域内(县域),旅游业和农业高度耦合的产物,现代旅游农业是旅游业和农业的线性相加形成的创新产业,具有特殊的旅游产业和新型的农业产业的双重特征,能实现产业效益的倍增产出。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 加强规划引领,强调绿色发展

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根据农旅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设计开发模式,建立健全现代旅游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要资金打捆和多规合一打好“组合拳”,整合旅游、环保、交通、工商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力量,用区域旅游整体营销的思路开发旅游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践行“两山理论”,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要建立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考核办法,组建三方机构,对规划项目的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营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和观光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科学性。

3.2 打破行业壁垒,探索制度创新

政府部门应树立大农业、大旅游观念,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对区域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促使区域内农旅结构升级、产业规模扩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具体要推进三方面工作:一要形成现代旅游农业开发的指导性政策,对项目组织领导、立项审批、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步骤、管理部门职责等给予明确规定,保证现代旅游农业资源开发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要整合管理职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将开发管理职能集中到专门机构手中,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三要适应农旅融合发展的需要,调整农村用地政策,改革土地转让权、收益权以及担保权,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对发展意愿强烈的农户开展信用贷款,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

3.3 构建行业组织,加强产业引导

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和扶持农民及旅游企业组建现代旅游农业协会。加强农旅资源整合,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积极引导农文旅融合创新,服务提档升级,培育一批经营型管理人才,在拓展市场、引进技术、交流信息和监督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现代旅游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在政策法规制定、策划规划编、资金补助申请、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同时积极开展科研专项课题,对乡村政策法规、农旅资源可持续发展、新业态的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为现代旅游农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3.4 完善利益联结,构建增收机制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加强农户的引导和教育。通过积极帮扶,改变部分农户“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提高旅游服务技能和诚信意识,增强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主动融入能力,树立通过提升自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念。二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应采用农民参与模式,让农民作为实施主体,参与项目决策、建设和验收全过程;要重视农村人才培育,积极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强化从业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等,培养一批农村带头人。三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建立农户分享利益机制放在核心位置,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乡村酒店+农户”等模式和入股分红、多次返利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长期、持续受益。坚持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设置现代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合理解决农民与外来投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5 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现代旅游农业创新试验区

现代旅游农业的内涵包括: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农业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完美统一;现代农业要素与生态旅游要素的耦合协调[12]。充分认识现代旅游农业产业、要素、规模、组织和效益特征,组建团队,积极获得地方支持创建“全国现代旅游农业试验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现代旅游农业创新试验区由本级(县以上)政府分管领导挂帅,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地现代旅游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活动工作,具有对区域内项目规划、设计、论证和经营的审批权。试验区具有农业产业化、旅游产品多元化、旅游功能创新化、旅游企业主化性和乡村旅游示范村主体化的特征。同时,配套现代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试验区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集体用地入市使用、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分置等多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在政策、融资、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加快对现代旅游农业示范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并予以优先安排。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单一的生产利润,而是实现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选择区域最优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全域推进现代旅游农业发展,能有效统筹城乡的要素资源、科学策划布局,调优农产品品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休闲需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农户融合旅游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