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模式研究※

2019-02-13 20:27:48廖维俊何有世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全域

廖维俊 何有世

(1.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28;2.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2014年6月22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收录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上议事日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二次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指示[1],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随之增多。

目前学者对我国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大运河文化作全面性介绍说明[2]。二是论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意义[3-4]。三是对大运河文化带如何建设提出了多层面建议与方案,主要有:夏锦文提出以文化、生态、经济三位一体清净运河水、保护运河岸、复兴运河城,从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5];葛剑雄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事求是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和规划的根本[6];郭立新提出需通过协同机制实现大运河生态系统治理[7];张文升、彭安玉提出以绿色理论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8];黄杰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全面系统地建立共建共享的整体性协同性体制与机制[9];刘怀玉等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打好世界遗产、漕运盐运、水文化三张牌, 提出文化产业带主要实现路径是创新观念为先导、组织领导为前提、科学规划为龙头、市场运作为核心、多元投资为动力、科文联姻为支撑[10-11]。

据可查文献,对我国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多以介绍其概况及论述其建议意义为主;而相关其如何建设的研究多以宏观为主,为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与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从高瞻远瞩视角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但研究成果并没有具体性提出运河文化带建设切入口,这又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创新思维,理念引领,确定思路,方能统一思想,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标准是什么?聚力聚焦,以引领大运河文化带系统性建设。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探究我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模式,力求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开发模式。

1 全域旅游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耦合关系

全域旅游现为我国旅游发展战略,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引领区域内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模式,能实现区域内资源融合、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内生态环境、文明素养、社会经济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在历史的流淌中早已形成融各种功能为一体的带状区域文化经济系统,推进运河文化带全域旅游,将我国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整体域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是创新性研究,可以让运河蕴藏的文化活起来,实现文化、经济间的融合贯通。

1.1 旅游业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抓手

1.1.1 理论研究认同性高

笔者通过Cnki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至2018年底共检索出184篇评论、报道、论文等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剖析,发现其中92.4%学者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旅游业相联系,认为大运河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是必然;而未提及旅游业的相关文献,学者在其中多以介绍大运河发展概况为主题。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各地运河时也十分注重将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认为运河旅游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利于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1.1.2 典型成功案例

运河的开凿、流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保护、传承最好方式就是实现其价值。旅游是利用、传播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能让文化动起来,行走在人们的游历中,现已不乏成功案例。

山东枣庄市的台儿庄古城。其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既有齐鲁豪情,又不失江南韵致,城中将运河文化与大战文化融为一体,将运河历史上沉积的、具有独特文化的内涵通过挖掘、创新,以旅游产品呈现,别具一格。世界旅游组织称誉其是“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活着的古运河”。其自运营以来,收入、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指标每年递增30%~40%,实现了游客量及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其亦获得了许多殊荣,如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荣获“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经典案例奖”;在“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上荣获“2017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产业特色项目”等等。

浙江杭州拱墅区。该区坚持文化引领战略,紧紧围绕“运河文化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一主线,拓宽思路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向运河两岸集聚,将旅游、商住、居住、休闲等功能集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影响力,积极传承、保护、利用了运河文化。游客对拱墅区运河的旅游休闲、旅游功能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情感与正面形象感知[12];当地居民也感受到运河的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地方知名度的提高,同时生活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13]。

国外案例。国外很多国家通过遗产廊道的建设将运河文化资源集合形成线性景观,以开发运河旅游,产生了丰富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取得很多成熟经验,如美国的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运河、德国的勃兰登堡水道、丹麦的哥本哈根运河、瑞典的约塔运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英格兰的什罗郡联合运河、罗马尼亚的多瑙河—黑海运河等等。

1.2 全域旅游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合度高

1.2.1 发展目标契合度高

首先,能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全域旅游的推进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统筹、布局合理,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实现区域内百姓宜居、宜游、宜业,全面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大运河自古以来就促进着我国南北沟通、交流,大运河的流动改变着百姓生活,亦成为古往今来部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运河自身产生及其衍生了许多璀璨文化,这些文化的挖掘、保护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传承,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是传承的最好、最永久的方式,利用也是对我国大运河优秀文化的最大尊重,能够推动文化强民、强国。

其次,旅游业是人们感受运河文化的最佳方式。现代旅游是文化的享受,是对文化的追求,文化元素渗透在其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全域旅游理念需要文化的支撑,也是对文化的保护,文化通过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的产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良性循环。大运河文化带以文化建设为主要指向,江苏省全域旅游的推进,大运河文化资源的融合必不可少,因其流经的区域广且经济发达,这些区域也是旅游业较发达地区;大运河文化要得以传承须有适合的载体,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百姓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大运河文化的旅游开发对当地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1.2.2 开发模式契合度高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其能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做到保护优先,合理开发,防止环境破坏,摒弃盲目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调动一切可利用要素促进旅游业全面提升,全面带动其他产业建设与经济提升。全域旅游的实现须通过“旅游+”,加强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形成各种旅游形态,构建共享新格局。

我国大运河文化带所涉区域广,是一条蕴藏着丰富人文与自然资源的风景线,不论是从运河文化资源的整合上,还是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上,都适合运用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其一,全域旅游理念可促进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整合,并串成链、形成带,从顶层上一体化设计与打造;其二,全域旅游的“旅游+大运河”可以丰富大运河文化静态与动态的呈现模式,在挖掘、保护运河文化前提下多形态实现文化与百姓的交流、传承,推动大运河灿烂文化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实现;其三,旅游具有较强的人群集聚力、流动力、发散力,能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散开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活力,推动运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1.2.3 大运河文化江苏段与旅游资源融合度高

大运河江苏段在全国省、直辖市中流经城市最多、覆盖地域最广、通航里程最长,历来是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1/3、核心面积约占全国的1/2、遗产区点数量约占全国的40%,70%的文保单位分布于运河两岸。从旅游资源来看,江苏大运河途径的8市均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中7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岸拥有7个旅游资源主类,占全国8个的87.5%,23个亚类,占全国31个的74.19%,基本类型68个,占全国155个的43.87%;沿岸建有4A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景区,占江苏全省的70%以上;沿岸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座、5A景区17处。

2 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域建设机制

2.1 管理机制

2.1.1 高位形成领导管理机制

大运河文化带与全域旅游建设都是国家大力推进的亮点,以全域旅游理念为视角切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是创新,亦是资源管理与项目建设的整合,能够提升管理与工作效能。不论是全域旅游还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涉及许多部门及行业,且两者管理部门吻合度高,而管理机制的形成对两者的建设都是重中之重。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员涵盖所有涉及建设的各部门,大运河沿岸各市市委市政府对应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这是大运河段文化带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开局。

以全域旅游为切入口,省委省政府应将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整体域,以运河文化旅游项目进行顶层设计与打造,参考全域旅游要求与参数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准;大运河沿岸各市将本市的运河文化作为本体域,坚持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与要求,进行域内运河旅游业发展的架构与建设。

江苏省各级政府将大运河文化带域内旅游项目建设作为各级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日常工作,以领导小组的形式构思、督查及协调推进项目,不但有利于建设工作的落实到位,同时能减少中间环节,以防过程中的扯皮、推诿,最终责任到人。

2.1.2 积极架构智囊团支撑机制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全域旅游项目的建设需实现江苏运河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全程的社会共建共享等,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需有一个强有力的智囊团,这个智囊团应由涵盖多学科的专家构成。江苏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可由地方高校牵头成立相关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综合各方面专家思想,推进研究与建设。地方高校对于运河文化的研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地方高校可静下心、蹲下身触摸、感应运河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高校的综合性学科联盟为运河文化的全方位、多纬度研究提供了专业性优势。各级政府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组织发动智囊团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运河文化带旅游开发的研究、规划,献计献策,以落实江苏域运河文化带旅游项目的研究与建设。

2.2 规划方案

2.2.1 理念与规划合一

首先,江苏省委省政府需树立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作为全域旅游引领项目打造的理念。将全域旅游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合在一起,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抓手,有具体标准可参照;将大运河文化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呈现在百姓面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旅游产品,大运河文化必须全方位挖掘、建设才能得到游客的关注,促使运河文化带的保护;运河旅游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接纳,利于百姓个人素养的提升,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优秀文化的再利用,促进我国优良人文环境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其次,需做到多规合一。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带动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是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指在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内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大运河文化带的整体布局与协调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域旅游项目的打造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许多部门,包括水利航运、旅游、园林建设等部门,须形成协同发展、跨专业领域合作的态势,各部门合力才能达成建设目标。江苏省委省政府须制定总体规划,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域建设总规引领下,各相关部门规划与省委省政府总体规划步调一致,共同推进,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各级规划要树立旅游引领、南北联动、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理念。

2.2.2 分段规划体现特色

大运河江苏段的南北贯通同时也孕育了沿岸的各具特色,形成了点、面、带的个性文化。大运河江苏段流经8个地级市,至今是保存状况与利用率最高省运河段,是著名的黄金水道;大运河江苏段自北向南形成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江苏地域文化;通航的运河与不通航的运河交错分布,点缀出形态各异的风格;沿岸各市也烙印了自身独特文化:徐州在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形成了中国大运河畔的第一古镇——窑湾,大量河道工程遗存使得淮安获得了“运河之都”称誉,扬州的盐运和盐商活动中心成就了扬州小家碧玉式园林,漕运咽喉——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使镇江的“城市山林”独具风味,因运河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造就了苏州大家闺秀式园林,等等。

沿岸各市应根据市域特色打造亮点,以多彩的珍珠串成江苏域大运河这条缤纷项链。大运河江苏段建设须发挥自身优势,将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域打造旅游,突出链,形成江苏段大运河全域旅游特有的定位与风格,打造江苏统一品牌,突破大运河江苏段南北省市的夹挤,同时运河沿岸各市又能独成体系,突出珠。对于通航河段且人口非集中区域,可在沿岸形成统一生态绿道,既保护了河堤,又为运河文化的全域便捷游览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及休闲通道;在人口集中区域运河两岸,可根据各市现实情况形成运河旅游文化廊道,组合、融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打造文化线路与休闲、遗产、生态廊道的一体化;运河沿岸各市选择一两处地方聚拢当地运河文化,打造特色运河文化休闲、旅游精品区,要做到区域特色鲜明,文化个性突出,以此精品区为引领,整合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创设市域性运河全域旅游区带;江苏运河沿岸各市运河文化的呈现须具有自身优势及独特方式,培植特色产业,各市应实现形象与产品差异定位,一是因各地历史发展中文化沉淀的个性使然,二是同质化呈现易削弱作为旅游文化产品的运河文化吸引力。

2.3 建设、运营及保障机制

2.3.1 发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同筑大运河江苏域文化旅游带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部门多、难度大,不论是否打造成全域旅游产品都需付出很多,加上建设后的运营、维护,所需精力、财力、物力、人力完全由各地政府部门承担不现实也不可能。江苏段各级大运河领导小组应创新思维,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整合一切可调动力量,可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多措并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采取多样的政企合作模式打造各地独具一格的大运河全域旅游文化精品产品,以实现建设成果的多方共赢。

2.3.2 架构全方位保障通道与机制

在大运河江苏域文化带旅游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各级政府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攻坚克难,方能打造人民美好家园,同时亦需整合全方位资源。当然,各级政府也要做好监控工作,形成监控维系体系,以保证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不变形、不走样,确保各级规划的落实到位,特别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敬畏之心对待文化的保护,树立“保护为先”的理念,确保过程中生态、文化、经济效能的达成。

2.4 开创智慧运河旅游建设机制,架构智慧运河旅游服务供应链

智慧旅游的提出符合了信息化的应用、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江苏省智慧旅游建设与应用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前沿技术支撑。将智慧化融合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域旅游项目建设中是一个开创,有着积极性意义,其一,创新江苏智慧化及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又一新高地,实现建设中的引领;其二,可智慧化地将江苏省运河全域文化资源整合;其三,有利于运河文化生态性多视角、多纬度呈现,实现人与人、人与运河文化、运河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亦有利于文化的发散性自我推销、传承与利用,更有利于人们智慧地穿透时空触摸运河文化。

如何构建智慧运河旅游?一方面要多方剖析我国智慧旅游建设过程的经验得失,才能让运河文化带旅游项目的智慧化更贴近百姓,让百姓感受到体验运河文化的智慧,否则智慧的理念易被抛弃;另一方面利用好现有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建设成果与基础,做到资源整合,这也是全域旅游开展的初衷之一,以防资源浪费。

综合分析,架构智慧运河旅游服务供应链应是运河文化旅游智慧化的建设思路。以智能终端为载体呈现并引导旅游消费者智慧地体验江苏全域运河文化,以实现区域内运河文化的导览、导航、导购、搜索等等。供应链的域长为大运河江苏段,链节点为江苏省运河沿岸8市,8市应构成各自的闭环供应链,与省供应链对接,尽量缩短链长,方便应用;供应链以手机APP为核心企业,具有旅行社智能化全方位服务功能;供应链的应用具有公益性,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旅游成本;供应链上呈现的元素应避免无效性,增强利用性;政府做好供应链的监控,以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物流的安全性;供应链各节点应架构协同发展机制,以实现共赢。

3 结语

全域旅游与大运河文化带不论从建设的目标还是从过程契合度都较高,且有着成熟性建设成果,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可行性、成效性。大运河江苏域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合力共建,构建强有力的高位领导管理机制与智囊团支撑机制,形成多规合一的精准规划,建立灵活的建设、运营、保障机制,开创性架构智慧运河旅游服务供应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多方面集言集智,方能实现运河文化的共建共享,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全域旅游理念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是开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提升,形成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全域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