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恒 朱国兴 李德明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4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文明旅游重在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由于游客的旅游行为表现直接关乎游客形象、地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社会各界对不文明旅游的评论或者批评之声一直充斥于各大媒体。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加强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在实现全民文明旅游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群根据对桂林市景区的实地调查,发现随意丢弃垃圾和废弃物、不遵守景区规章制度的现象比比皆是[1]。随后很多学者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表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罗薇和江宁宁[2]、文春艳[3]、方世敏和陈文妍[4]、拓倩和李创新[5]。对于学术界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研究,如郭鲁芳等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产生与素质教育形式化、价值追求物欲化有密切关系[6-7]。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如舒伯阳、吴寒的中国基础教育系统缺失[8]、童建军和马丽的空间转换视角[9]、胡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0]、李萍的社会心理学[11]、覃文俊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处罚缺位[12]、邱宏亮的TPB视角[13]、何社林的身体文化视角[14]、李文明等学者的虚拟环境条件[15]。当前学术界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不文明旅游的表现、类型、影响、成因、对策等方面。可见,社会各界对文明旅游关注较早,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文明旅游教育的学术性研究却相对偏少,其中俞萍对文明旅游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16],在为数不多的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学本科生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承载着传播我国现代文明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高校加强大学本科生文明旅游教育的学术性研究很少,开展旅游本科高校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付诸实践才有助于减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旅游本科高校是指开设旅游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该类高校通常具有开展文明旅游教育的条件,理当肩负起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文明素质大学生的使命。通过大学本科生自身的文明旅游行为积极影响那些不文明游客,最终减少旅游活动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文章基于已有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旅游本科高校加强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的必要性、开展现状及其主要途径,以期为学术界持续开展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补充文明旅游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文明旅游示范者提供参考,进而改进我国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
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对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将原属于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进一步强化了旅游管理的专业规范性,确立了培养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旅游高级人才的目标,培养的方向主要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和教育类。我国旅游本科高等教育通常分四年进行,第一学年主要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如微积分、管理学原理、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很少涉及旅游专业课,有些学校将旅游学概论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开始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如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理学、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等。第三学年开始为本科生开设专业核心课,如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等。第四学年安排的理论课程很少,如旅游文化、餐饮管理等丰富旅游本科教育内容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和参加毕业实习占了大多数时间。从旅游院校为旅游管理本科生开始的课程来看,旅游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全才,离社会对旅游人才的期望存在差距,旅游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我国多数地区都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对旅游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进而促进了旅游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本科院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申报并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游本科人才,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和招生人数不断增长。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501所,招收35 000名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但旅游本科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人才培养所需的投入产生了不协调现象,其中体现在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人才培养所需的专用教学设施设备、实践基地和旅游实训室不足、旅游科研经费少、很少为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提供定期培训等人才培养投入不足问题。
2012年,我国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一步优化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由以前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调整为与工商管理并列的一级学科,旅游管理大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旅游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基本健全。与此同时,旅游本科院校为了凸显个性化旅游人才培养特色,纷纷组织教师编写本科教材,撰写教案,探讨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期提高本校旅游高等教育的成效。然而,我国旅游本科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整体较为陈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尽管国内很多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不断更新,实践课时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招生规模较大,实践教学经费短缺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较为零散等教学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实践课在很多旅游本科院校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在很多时候沦为形式。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随旅游业实践发展得到同步提升。
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将旅游管理专业调整为本科专业目录一级学科,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高素质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决心和愿望。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务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这就要求旅游本科高校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重视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生态学知识,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化为实际行动。在当前很多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背景下,旅游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文明旅游教育不能仅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讲授,而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文明旅游专题教育,进一步优化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公共课教师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等主客观原因很少主动引导学生文明出游,爱护环境。旅游本科高校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才能契合新时代优秀旅游人才的标准,才能实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文明素养的高层次旅游人才。
众所周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现代旅游发展务必树立生态旅游的理念,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各级政府和各类旅游企业在发展旅游业和组织开展各类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要牢牢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旅游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各类旅游活动,实现由以前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从事旅游行业的各类服务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进行劝阻和监督,要求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为了顺利实现我国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旅游本科高校务必重视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以便培养出能切实贯彻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现代旅游专业人才,实现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我国旅游法明确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文明旅游行为规范。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通常受过环境保护的教育,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多数学生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保护环境。但由于各国各民族存在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大学生在出游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的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有时还会受到其他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时,大学生就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出现从众行为,如随意丢弃食品包装、饮料瓶等各种废弃物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差异,不断强化大学生文明旅游的自律性和自觉性,进而规范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在出游过程中的行为,减少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树立新时代大学生文明形象,以此积极影响其他游客,帮助不同的游客群体改变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而提升游客的整体文明素质。
文明旅游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法规和民族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当前的旅游本科院校旅游本科专业文明旅游教育普遍缺乏系统规划,主要包括:(1)文明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通常只涉及自然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世界主要目的地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讲解较少;(2)受教对象较少,一般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才接受文明旅游教育,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间接学习,至于授课教师是否讲授文明旅游方面的知识不得而知;(3)教育时间安排缺乏规律,通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特定的课程章节才会出现;(4)教育效果缺少跟踪,大学生在学习文明旅游的相关知识后,对改变不文明行为的效果还缺乏监督和跟踪。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增强文明旅游意识,高校无法了解学生文明旅游的教育效果。
旅游本科高校在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文明旅游教育约束力欠缺的现象。虽然有些旅游本科高校重视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组织学生学习文明旅游的相关知识,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于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由于缺少制度上的管控与监督,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文明旅游教育属于个人价值取向和个人习惯问题,学校不应过多干涉。部分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旅游过程中时常出现不文明行为,没有受到高校或景区等相关部门相应的处罚,违法成本过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不文明旅游现象。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规章制度的缺失,使得高校阻止大学生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约束力非常有限,这种缺少约束力的教育必然降低高校预期的文明旅游教育成效,常常流于形式。
目前旅游本科高校对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主要依靠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部分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教师在讲解游客行为管理时,通常才有可能讲解文明旅游相关知识。虽然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了旅游环境保护课程,但该课程在性质上大多属于专业方向限选课,没有选修的学生就失去学习文明旅游知识的机会。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由各个旅游本科高校自行制定,致使最终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不统一,文明旅游教育主要在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进行。另外,有些旅游本科高校尚未开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大学生必然会失去接受文明旅游教育的机会,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培养方案的缘故,自然也没有机会接受文明旅游教育,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选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文明旅游教育的开展。
当前,旅游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很少在课堂以外的场合进行,很少组织大学生去旅游景区观察游客的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分析不文明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防范措施,平时也很少组织学生去景区充当环境卫生志愿者。即便有的大学生去景区当环保志愿者,也主要是学生个人的意志,并不是高校有意安排。高校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的目标是要规范大学生外出旅游的行为,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未纳入旅游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旅游教育目标的实现。
定期举办文明旅游公益讲座是增强大学生文明旅游观念的必要途径。旅游本科高校可通过引进校外相关知名专家与从校内邀请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文明旅游的公益讲座,组织所有专业的学生轮流聆听,让大学生做一个热心爱护环境的文明游客。定期开展文明旅游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强化文明旅游意识,牢固树立文明旅游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此外,推动文明旅游教育与文艺节目的融合也是高校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教育的体现。高校作为举办文艺节目的主阵地,在举办文艺节目时,要有意识地将文明旅游教育融入文艺节目中,可通过话剧、小品、相声和微电影等各种情景再现形式开展文明旅游教育,突出文明旅游教育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便提升文明旅游教育效果,促进高校大学生文明旅游教育目标的实现。将文艺节目与文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也在客观上创新了文艺节目,实现文明旅游教育寓教于乐。
大学生之所以在出游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建议高校要积极与相关旅游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文明旅游教育监督机制。相关旅游部门要积极配合高校,合作建立健全文明旅游教育监督机制,这是保障文明旅游教育效果的关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要组织研发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登记系统,建立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景区与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等旅游企业共享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信息资料。旅行社要积极配合高校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与大学生签订旅游合同时,加入文明旅游的条款,收取文明行为保证金,在旅游途中只要不违反相关规定,旅游结束全部退回保证金;对旅游途中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大学生,一律扣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学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文明旅游规章制度,将文明旅游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大学生计入人事档案,取消一切评优评先资格和助学贷款的申请。旅游企业招聘本科生时,注意查看学生的人事档案,对出现严重不文明行为的学生不予录用。
旅游本科高校将文明旅游教育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是提升文明旅游效果的表现。不仅旅游专业的学生是文明旅游的教育对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当接受文明旅游教育,原因在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旅游的需求。建议旅游本科高校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文明旅游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对待,帮助大学生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教师采取师生互动式讲授文明旅游知识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授文明旅游知识时,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文明旅游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自选景区,然后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游客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并形成专题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同时,教师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文明行为的类型及其负面影响,深入分析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防止旅游不文明行为出现的预警机制和矫正措施。
旅游本科高校开设文明旅游教育课程时要有计划地加入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理论授课的培养方式。组织相关教师开展有关文明旅游教育的环境资源和场所的调查,全面掌握开展文明旅游的信息资料。设计文明旅游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建议旅游本科高校开展文明旅游实践教学时,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如,安排本科生去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场所参观游览,组织生物学相关专业教师讲解各类动植物尤其是纳入国家级保护对象的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帮助大学生掌握珍稀动植物的种类和生长习性;安排本科生去历史文化类资源集中的场所参观游览,组织历史学或考古学专业的教师讲解历史遗迹,帮助大学生掌握特定历史文物的科学价值;安排本科生去各类建筑特色明显的场所参观考察,组织建筑学专业教师讲授各类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帮助大学生掌握代表性较强的建筑文化;安排本科生去地质地貌和天文奇观富有特色的场所考察学习,组织地理学专业的教师讲授地质地貌与天文奇观的类型及其产生条件,帮助大学生掌握自然类环境资源的科学知识,等等。
旅游本科高校要积极加强与相关景区的合作,搭建文明旅游教育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参与景区游客文明行为管理创造条件,让大学生亲自参与游客文明行为管理的具体事务。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其一,推荐大学生加入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机构,参与游客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如在景区适当的位置借助名人效应播放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积极营造爱护景区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其二,参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设计,如设计个性化的垃圾箱和环境保护标识牌。其三,帮助旅游景区给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发放垃圾袋,对自觉将垃圾带出景区的游客进行登记,列入文明游客形象大使名单。其四,帮助旅游景区组织开展捡垃圾活动,对积极参与的游客志愿者给予奖励,如实行积分制,积分可为游客购买景区门票等消费提供优惠。其五,参与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游览线路的设计,积极优化调整游览线路,减少游客“抄近路”导致的不文明行为。其六,帮助旅游景区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游客不文明行为惩罚条例,增加游客不文明行为带来的行为性、信誉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