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玲
(曲靖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曲靖 655000)
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我国从工业时代转型成为互联网数字化的时代,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借助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思维,促进了国家、社会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和升级。对于政务领域信息化的建设,革新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办公方式,有效的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务领域工作重心逐渐由“以政府为中心”转为“以公众为中心”,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1]。在各行各业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优化的过程中,政务领域的网络安全问题愈加凸显,一些黑客和不法分子,利用政务领域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存在的漏洞,对政务领域信息系统进行攻击和资料窃取等违法行为。很大程度的造成了政务领域业务开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安全隐患和事故,因此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政务领域的网络安全级别和水平是当务之急。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政府在政务领域积极引入了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和信息自动化技术,在实现政务数据共享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维度体现政务领域的网络安全特征:
第一个维度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基于我国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政务领域也打破传统的办公模式和办公思维,相应的建立了全新的信息化平台,并引入到政务的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政务信息。为社会和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为政务领域的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和管理水平,不仅减轻了日常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简化了办公流程,提供了便捷性。但这些政务服务平台,因建设标准不同、使用的工具技术不同以及平台建成使用周期的不同等因素,政务服务平台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二个维度是新视野的开拓。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国家战略发展体系中的纳入始于2015年。这是源于新时代的带来,对于国家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对于政务领域也有了清晰的视野和发展方向,就是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政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政务信息资源是国家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和共同财富。其一是完全对社会公开的信息。其二是只在指定的系统或部门之间(含内部)共享的信息,如公安系统、工商系统、税务系统等部门或部门间流通的信息等。其三是指在本系统或部门内部共享的信息,如内部会议纪要等。其四是指对某一或某些特定的个体开放的信息如有关国防部署、尖端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秘密谈话或行动计划等绝密信息,在解密之前都属于此类信息。为实现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就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新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收集、提取、清洗、分享,让这些数据真正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政务数据的平台、技术、管理维护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是必须考虑的。
第三个维度是新保障的建立。随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需要,互联网技术也在进行持续性的升级和革新,尤其在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保障性。通过更加智能的、科学的、可靠的运算方法和软件的纳入以及大数据系统的应用,加强了互联网网络运行安全的防御策略。在这一领域,技术已经成熟,关键在于管理机制的建立。没有健全完善的政务数据共享保障机制,则可能出现政务信息泄露,乃至个人信息泄露等危险事故,所以,建立健全政务领域的安全服务保障机制,为政务领域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务领域信息化体现了“互联网+政务”的特性,具有国家民众的舆论指向标的作用,因此分析政务领域中网络安全隐患是至关重要的,从实际的网络安全情况着手分析,有以下三点: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政务领域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来源于物联网中政务领域的网络数据融合的稳定性不能满足于正常水平,令黑客等不法分子的有机可乘,造成信息的泄露,因而发生拖库、撞库、移库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务平台中数据的安全性。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务领域对信息储存和保管的完整性,还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使得政务领域成为网络的众矢之的,导致政务领域出现诚信缺失突出问题。
我国处于互联网普及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政务网站和信息化系统平台时,难免会出现网站漏洞,被不法分子发现并且加以利用,通过黑客技术,窃取政务系统中有用的资料和信息,从而进行网络诈骗,通过向政务系统进行非法入侵,从而非法盗取和传播政务信息。
近几年,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针对政务平台的非法攻击和窃取而造成的网络安全事件,正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政务领域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思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然而大数据思维会受到平台的技术水平和稳定性等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和威胁。
以互联网为背景,政务领域中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应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制定解决对策:
政府在建设政务系统平台时,应当及时的制定安全管理的制度机制,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秉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持续性的更新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平台安全、数据安全提供制度机制的强有力的支撑。在政务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等成本的投入,一方面建设高质量高安全性的网络平台,配备高可靠性的硬件软件设施设备,充分利用新技术,不断整合优化政务平台;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落实维护管理安全工作责任,保障系统安全、平台安全。
政府应当与互联网环境中的相关领域和行业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如:购买使用云服务等,多方面的保障政务领域的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网络安全厂家及运营商等互联网领域的相关行业建立多方、多边的合作关系,搭建全新的安全管理平台和服务模式,充分应用行业的专业优势保障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近几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集约化”信息系统平台,解决政务各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叉重叠的现象。应当对系统整体进行详细规划,划分不同的保护区域,针对信息系统平台的核心区域,建立防火墙等各种安全保障防护措施,针对边界区域,建立 WAF等。另外,还应纳入省级、市级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进行监测,对未知威胁进行探测,对邮件网关等技术进行漏洞扫描,再对日志及数据库进行安全审计等,应用多重措施和手段,进行资源的协调统一管理操作,切实提升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可以借助现有的专业网络安全技术和水平,采用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安全服务项目,来实现和助力政务领域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配合定期和不定期的漏洞扫描操作,规避安全漏洞被利用的情况发生;定期组织模拟黑客攻击测试,不断的完善和加强系统软件开发源代码以及计算方法,最大限度的实现三者同步式安全审计措施,来保障政务领域的网络安全问题。
大数据已经广泛渗透并应用于商业金融、教育科技、工业制造、民生服务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在政府管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方面也要发挥新引擎的作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为分析处理复杂社会问题和潜在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新途径。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务领域持续的向平台集约化管理、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趋势发展,满足了社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然而由于网络的两面性存在,政务系统领域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和事故。不仅影响着政务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会对政府的信用水平、威信树立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全面的构建和落实政务领域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机制,有效的保障“互联网+政务”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加强和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