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英
(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通信中心,上海 201210)
DSC系统作为GMDSS体系框架的重要业务构成,满足于船台与指定岸台间建立通信电路的功能。同时,该指定岸台具有获知其他船台准备与其通信的自动呼叫功能。DSC应用检错编码技术,是基于MF/HF/VHF电路进行海上安全通信的数字选择性呼叫系统。船台和岸台借助这些电路频率,在DSC系统中不仅可以呼叫指定岸台,还具有“全呼”功能,类似于一个单工状态的广播系统,收到该报警信号的任何船舶或岸台,都能实时获知遇险事件的发生,陆续接收到后续关于遇险或航行安全的信息,并根据搜救部门指示,随时待命以参与搜救相关工作[1]。
上海海岸电台现开设的MF/HF业务电路58条,其中DSC业务电路6条,以及VHF DSC电路1条。工作频率为MF频率2187.5kHz;HF频 率4207.5/6312/8414.5/12577/16804.5kHz;及VHF 156.525MHz。近年来,为满足港口国对船舶的PSC检查要求,电台为国内外船舶提供了大量的DSC闭环自动测试服务。2017年,电台DSC工作量总次数为90万份,月均7.5万份,有时日达近两千份。电台的DSC业务无论从覆盖范围上还是从业务量上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DSC系统建设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虽经过改造,由于设计理念、系统构成、处理能力与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存在差距。例如大量的误报警不但占用了系统的大量通信资源,也增加了值守人员的劳动强度;控制系统的结构呆板,限制了系统数据的充分利用;工作界面简陋,操作繁琐;不能准确确定DSC业务的覆盖范围;不能与DSC历史数据进行比对;显示不直观等。因此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决定对现有DSC报警系统进行技术革新。
通过构建应用子系统、显示子系统和安全防护子系统来实现DSC系统改造升级。另根据业务需求,连接海事内网的AIS数据库服务器和LRIT数据库服务器,以及为远程客户端访问提供端口。显示子系统由高性能工作站和大屏显示终端组成。大屏显示终端由4块55寸液晶屏拼接而成,自带图形处理单元,自带VGA等图像接口以及控制管理软件等。工作站通过VGA接口连接显示终端,并通过网口接入电台局域网。应用子系统由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组成。数据库服务器装有4个网卡,网口1接入电台本地局域网,用以连接原GMDSS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转换提取数据;网卡2通过防火墙通过VPN接入海事专网,用以连接AIS数据库服务器和LRIT数据库服务器,并且为DSC显示客户端远程访问提供服务接口;网卡3、网卡4为系统扩展预留端口,为后期系统兼容使用其它地区DSC数据或为其它系统扩展应用提供网络端口。安全防护子系统由网络交换机和防火墙组成,主要作用是安全防护中间层及纽带,用于远程数据库和客户端的安全接入[2]。
通过系统的顺利实施,有效实现了如下功能:
直观显示DSC遇险信息:从DSC系统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实时刷新,如有新DSC报警数据,则会立刻将该报警数据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同时电子海图相应位置会按照报警种类,以不同颜色闪动报警图标,并且伴有声音报警[2]。
AIS的应用:引入AIS数据同屏显示,分析比对报警地点,确定周边船舶(在AIS覆盖范围内),协助RCC合理通知周围船舶在最短时间内施救。
引入历史信息查询统计功能:从已有DSC系统数据库中查询全部历史数据,并可按照所需条件进行自动及手工选择区域统计分析[2]。
加强了误报警干预能力,提高了现场工作人员效率,减少了对重大安全通信时间的误判断机率。总体看,本工程的预期目标均已实现,运行效果良好,提升了电台现有DSC系统的工作效能,增强了对国内外船舶的航海保障能力。但是该系统在推广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现阶段,电台主要基于C/S结构,所引入的AIS数据主要来自于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内部网络,仅涵盖我国东海水域航行船舶的AIS信息。因此,尽管电台作为全频道电台,几乎能接收到来自于我国沿海全部船舶的DSC数据,但是由于AIS数据的缺乏,难以在本系统显示屏中进行数据叠加,实现全水域动态信息的实时显示。
随着航保业务社会化功能的价值回归,现规划的C/S体系结构将难以满足信息公开及网络融合的需求。下一步拟在此基础上,对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与C/S混合的组网方式,即在系统上集成DSC应用服务器,实现系统外网互联技术的平滑演进。在国内如南海等海区兄弟部门需要引用本系统数据时,本业务的适用范围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为此,本系统将继续实施信息化改造,争取从部海事局引入我国沿海全部航行船舶的AIS数据,通过与电台接收的全部DSC信息相叠加,进一步增强本系统电子海图对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全部船舶信息的显示能力。
同时,借助本系统划分海区进行报警的统计功能,可以通过组网对海上搜救中心的服务器进行映射,采取定向报警的方式,直接向报警管辖区域的海上搜救中心进行信息推送,进一步提高重大安全通信事件的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