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涛荣
(中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山 528403)
在早期进行线路选线工作的时候,首先对需要应用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之后通常在1:10000的纸质地形图做出两、三个路径方案,再进行室外踏勘,尽量避开村落、密集建筑物、坟墓等重要的障碍物,经过综合分析之后,确定最为合适的方案。一般来说,这种选线方案使用的1:10000的小比例尺地形图都是90年代早期所绘制的,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这些过时的、精度不高的、地物不齐全的地图很难反映出当前地区的实际现状,从而影响设计质量,很难保证设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在这种选线方案设计的时候,更多屈居于设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因此很容易受得起个人视野局限性的影响,导致方案选择不佳,而且野外工作量很大、设计效率很低。
所谓3S技术,其主要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总成,通常又可以简称为RS、GIS以及GPS。现如今3S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输电线路设计提供了实时、逼真、远程、全自动、全天候的基础数据保障,使了输电线路设计迈进了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领域,确保其相关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不仅如此,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也随之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人们的工作负担。
全球定位系统又被称作为GPS,主要是一种依靠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其原理本身是依靠无线电波卫星完成距离测量、同步观测或者准同步观测的工作,以此确定具体位置关系。现如今,最具代表性的即是俄罗斯的GPS、欧洲的伽利略体系、美国的GPS和我国北斗星定位体系。在应用了GSP系统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目标的空间数据,以此确定其具体位置,因此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GPS主要用于线路选线、定位和平断面测绘等。
3.1.1 静态相对定位
通过应用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设备,将其安装在同一个基线中不同的两个端点上面,并同时对至少四颗卫星展开观测。每一个时段的间隔为45分钟到2小时。一般来说,静态相对定位的精度为5mm+1ppm·D。
3.1.2 快速静态
在进行测量的时候,选择以中心相对的位置进行选择,并在其旁边设置接受设备,以此对所有能够看到的卫星进行跟踪。另一个接收器则按照每一个点的位置创设站点,每一个站点的观察时间为5分钟。相对于基准站,快速静态的误差则是5mm+1ppm1D。
3.1.3 准动态相对定位
在测区之中选择合适的基准点,之后安装接收机,以此对全部能够看到的人造卫星展开跟踪。现在1号站的位置放置一台接收机,在确保不会失锁的基础上,将流动接收机分别放置在2,3,4……等点位中进行观察。这类体例的偏差一样平常都在1~2cm。
3.1.4 动态定位
对所有能够看见的卫星接收器进行跟踪基准建立,在第一流接受机静态观察及发展作为出发点,之后从接收机的位置开始进行流动。根据具体时刻的间距,指出其具体位置。相对于基准点,动态定位的瞬时点精度为1~2cm。
卫星遥感技术又被简称为RS,其通常主要用在探测电磁波的反射和地表物体发出的电磁波,以此了解这些物体的属性资料。之后再经过纹理和色彩处理之后,能够识别地表岩石、土壤、植被以及水体等地物。RS将遥感和摄影测量连系在一起,可以制出1:25万的比例尺地形图。RS与GPS结合还用于线路选线和平断面测绘。
通过应用后可以得知,RS技术可以有效缩短地形图的更新速度,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大面积信息资料,同时还能将其变得更具直观性特点。
一般来说,RS技术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图像订阅、几何校正以及图像融合,以此完成三维漫游场景的生产。由于该技术并不会提供坐标信息,因此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往往会有几何畸变的问题产生,为此必须对其进行几何校正。在了解其图形本身特征之后,获取具体的地面控制点,以此将其转化为用户们需要的坐标系统。从某种角度而言,在进行控制点获取的时候,理应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以此确保其精度和速度不会受到影响。通过应用GPS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测量精度,而且整体速度非常快,同时不再需要对各个点的间距进行控制。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在软件和硬件的基础上,对当前地理环境本身的要素展开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以及应用的系统,通常简称为GIS。GIS系统以数字地图作为基础,富含大量基础信息,并能对其展开空间分析。目前来看,GIS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之中得到了应用,包括输电线路、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区域规划以及区域设计等方面。由于早期的制图技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得在应用GIS技术的时候,往往很难获得较为清晰的地形图。而如果将其和GPS技术以及RS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一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以此将得到的信息资料直接展现在用户眼前。
综上所述,在进行输电线路设计的时候,理应积极应用3S技术,以此能够有效发现早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信息数据确定,并提升设计质量和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