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牛之存栏量的上升,牛场养殖面积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乳制品的经济效益不断创新,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粪污染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损害人体的健康。本文就当前国内畜牧养殖粪便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有利于畜牧养殖粪污生态化发展。
目前中国乳品企业发展迅猛,每年畜牧生产中产生的粪便污物总量巨大,在农业生产方面属于比较重要的污染源,如果处置措施不到位,必然会对地下水资源、空气质量等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大范围流行和传播。基于此种现实情况,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印发了关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方案,主要是希望可以将饲养业循环形成一体化的项目,并且鼓励推进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的投资和实施,同时能够将粪污治理的工作重点放在牛场的建设方面。通过相关的举措加速粪污储运体系,并且加以科学的利用,从根本上实现粪污的再次利用,最终达到可持续运行的和谐状态。
近年来,中国畜牧主管部门针对畜禽生产产生的粪污开展了大力的治理,小规模的散养牛场尽量淘汰或者是几家进行整合,促进牛场的规模化发展模式的同时大力推广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坚决杜绝出现饲养无序的陋习,在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去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尽管如此,在实际生产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呈现规模化的牛场都能够选择建设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这样对于空气的污染程度减轻很多,但是牛场进行粪污处理之后,由于土地的吸收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现有的农田并不能将所有粪污全部消化,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有粪便堆放或者掩埋时间过长的情况出现,粪便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奶制品的质量受到不良影响,田地的深层土地质量变差,在国家倡导的生态环境平衡发展方面不能落实到位。
目前中国大规模的饲养场都基本都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中出现的粪污进行科学的治理,但是还有不少的小规模牛场不能够合理处理粪便排污,贪图个人方便或者节约经济投入而违规处理,仍然处于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模式之下。
实际的生产监督工作中,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文化落后的区域存在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力度不够的情况,主要是对于粪污治理和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低,治理过程中需要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缺少整体治理和项目实施的统筹,也不能够保证各职能部门通过协调的联动而加以治理和监督,最终导致饲养场处理粪污的工作不彻底。
随着中国牛只饲养量的不断攀升,饲养场的规模也随之逐渐的扩大,在此过程中主要应该扩充牛场对于粪污排放的面积,从而将处理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提高,尽量控制粪便存储的时间,避免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将粪污转变为良好的肥料,最终实现绿色新生态养牛模式。
我国科技、经济都在高速的发展,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通过先进的处理技术,将牛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转变为压块燃料、牛床垫料或者是液态菌肥等产品。其中压块燃料在解决粪便排污问题的同时将牛粪的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最终实现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物零排放的发展目标;如果将新燃烧牛粪燃料块加热炉出后,烘干脱水后的固体牛粪并且采取灭菌处理,将其中存在的杂草种子和致病细菌全部杀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牛床垫料的问题;而液体牛粪经过脱水处理之后进行微生物发酵过程,从而制成液态的有机肥。
纵观中国整体畜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的进展,不少的畜牧生产地区政府引导和监督的力度欠缺,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畜牧部门对于粪污处理的思想认识,理清思路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状况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深入牛场开展实际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努力实现牛场饲养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各方面工作发展的工作目标。
中国在实施牛场粪便污染的治理工作时,应该在强化规范养殖的基础之上,改变以往的不良饲养方式,同时要多借鉴国外这方面的有益经验,再配合中国畜牧业生产的特色而顺利的实现产业化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在所有畜禽饲养场进行经验介绍和工作内容推广,使整个畜牧生产中的粪污处理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终能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的有机循环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