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全
(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220)
猪瘟在我国已流行100多年,因其传染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至今仍然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据文献报道,在我国养猪企业的病死猪中,约30%来自猪瘟。而且近几年本病的流行与发病特点又有一些新变化,给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难度和挑战。
猪瘟是一种急性病毒,而引起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仔猪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对机体的淋巴组织进行吞噬性的侵袭,最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猪瘟的威胁性较强,对周边养殖场造成不良的影响,感染猪瘟多以突发性猪瘟、急性猪瘟、亚急性猪瘟、慢性猪瘟等病症出现,因此病引发的死亡率极高。尤其是突发性高烧,其并发症状表现在体温上升快,四肢不受控制的抽搐,浑身呈不同地方的血色斑点,整个病程时间为5~6 d,死亡率高达90%。急性猪瘟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要体现在仔猪食欲减退、精神状态萎靡等,病症后期,仔猪绝食并造成皮下出血等状。亚急性猪瘟主要体现在仔猪体态日渐清瘦,后期会因肌体衰竭而亡,病理原因是肾脏、淋巴等位置产生严重病变。慢性猪瘟多有急性猪瘟衍变而来,主要体现在仔猪的体温忽高忽低,食欲不佳、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症状,直至猪只消瘦1月以上,肌体衰竭而亡,死亡率极高。
随着检疫技术的增强,猪瘟病发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流行性病毒的产生,使仔猪有了新的病例产生,散发病例激增。这种病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瘟疫,所以在临床中所呈现的病状不太典型,多数病例为仔猪在生长阶段感染上的病毒,所以,死亡数高于其他阶段。病毒传播期间,会受消毒、疫苗等防控方案减弱病毒传播的速度,这也会诱发一些非典型病例的发生。虽然,猪瘟在此传播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控制,死亡率逐步降低,但对于养殖主来说,生产效益倍受影响。
随着混合感染病例的激增,养殖业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养殖场中,单一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毒相对较小,更多病变发生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交叉而形成流行性病毒感染,这种混合感染病毒会影响仔猪群的健康,非典型的猪瘟感染症状会增加对病情诊断的难度,不利于形成系统对仔猪猪瘟系统性的治疗。除此外,仔猪患猪瘟病症的途径非常多,仔猪生长在养殖场中,接触到其他患病的仔猪的粪便、饲料等都易被病毒感染,加之一些病变的昆虫的传播,仔猪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都以被病毒传染瘟疫。更有一些仔猪是在交易市场中获得其他远距离猪瘟传染,通过以上分析,猪瘟传染的病毒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
仔猪猪瘟流行病毒的传播方式需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被感染的动物等3种互相连接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病毒细菌的传染。所以,仔猪猪瘟的防控措施可以由如下几方面进行。
通过临床实验诊断发现,猪瘟可以通过传染源辩证,对猪瘟的现状监测,及时处理病猪、患病猪,对感染猪仅进行隔离等。对未发现病情的仔猪,采取定期监测的办法,将以患有病毒的猪采取淘汰制,以免感染其他猪。在对猪群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养殖场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及时排查仔猪感染病毒情况,为其进行定期身体检查。若养殖场受到病毒感染,要对所有猪进行身体检测。淘汰病情严重的猪。如猪群中没有猪瘟病毒,要对猪群进行身体排查工作,半年1次,通过反复的检测与监控,净化猪群。养殖场未受猪瘟侵袭,要坚持仔猪的自繁自养工作,建立无猪瘟的健康猪群。引进新品种仔猪,需进行严格的体检,施行约30 d的隔离方式,新仔猪无猪瘟病毒才可与其他猪群一同饲养。
一经发现疑似猪瘟病例,要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包括饲养工具、养殖场周围等,消毒药品最好以交替的形式进行使用,定期更换消毒药品,将病毒传播性降到最低。引进新仔猪品种时,要注重种猪是否具备相关部门的检疫证书,防止猪瘟病毒二次传播。尽量做到同日龄猪群一同饲养,避免猪瘟病毒交叉感染。最后要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保证猪的正常饮水,减低猪群饲养的密度,对养殖场内的温度湿度进行人工调控等。
防控猪瘟最好的办法是做接种疫苗。根据养殖场的环境、仔猪的健康情况而定。同时要考虑当地猪瘟疫情的综合防控方案,严格按照防控疫情的程序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对仔猪易感动物进行高度保护。3周龄的仔猪首次免疫,2月龄进行二次免疫,商品猪后期不再免疫,种猪需要半年进行一次免疫,对于非安全仔猪采取超前免疫,保证1小时候给予母乳,2月龄进行二次免疫。在实际免疫过程中,可依据仔猪情况适度加大免疫剂量,提高猪内的整体抗体水平。相关部门也应对养殖户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指导,根据地域性质合理为猪群定制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