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桑干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2019-02-13 00:42刘存芳
山西林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工林保护区植被

刘存芳

(山西省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大同 037006)

山西桑干河自然保护区于2002 年6 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其主要保护对象一是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等迁徙水禽及其生境,二是以杨树、油松和樟子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林。自建立至今,保护区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巡护制度、野生动物救护制度、疫源疫病监测制度、护林防火制度等,有效地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但近年来,保护区内新建了大量输电线路、公路、风电厂、工业园区等项目,保护区先后经过3 次功能区调整,给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带来了叠加性的不良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为野生动植物栖息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1 自然地理概况

保护区地处同朔盆地,沿桑干河流域布设,横跨朔城、山阴、应县、怀仁、大同、阳高等县区,北与内蒙古相邻,南以恒山为界。保护区地势平坦,属桑干河流域河流冲击和堆积形成的河流地貌类型,包括一级阶地、河漫滩和河道。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热干燥,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少雪;降水集中在7 月-9 月,年均降水量约390mm,年均气温6.0℃~7.0℃,无霜期125d 左右。区内沿河流域属海河水系。

2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评价

2.1 植被类型多样性

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多为人工林,分布面积最广的为小叶杨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区内盆地及丘陵等地带;分布面积较大的还有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侧柏人工林;此外区内还零散分布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小黑杨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新疆杨人工林、杏人工林等;边山地区有小片天然白桦林。灌丛植被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柠条锦鸡儿灌丛,其他还有沙棘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三裂绣线菊灌丛、虎榛子灌丛等。草本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长芒草草原、大针茅草原、铁杆蒿草原、赖草草原、百里香草原、远东芨芨草草原等,在河流和水库周边有小面积的芦苇草丛、狭叶香蒲草丛等。

2.2 野生植物多样性

保护区记载有野生种子植物447 种,分属于59科244 属,其中裸子植物有3 科4 属5 种,被子植物有56 科240 属442 种(单子叶植物4 科32 属51 种,双子叶植物52 科208 属391 种)。常见的乔本植物有以油松、樟子松、侧柏为主的针叶树种,以银白杨、小叶杨、毛白杨、河北杨、旱柳等为主的阔叶树种;灌木种类常见的有柠条锦鸡儿、三裂绣线菊、沙棘、黄刺玫、美蔷薇、北京丁香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铁杆蒿、大针茅、百里香、远东芨芨草等。区内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记载。

2.3 野生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2 目50 科170 种,其中两栖类1 目2 科4 种,包括花背蟾蜍、中华蟾蜍、中国林蛙等;爬行类2 目4 科9 种,包括无蹼壁虎、山地麻蜥、黄脊游蛇等;鸟类14 目35 科133 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大鸨2 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大天鹅、苍鹰等16 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苍鹭、普通夜鹰、普通刺猬等7 种,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42 种;哺乳类5 目9 科24 种,包括草兔、豹猫、赤虎等。

2.4 现状评价

自然性:保护区地处温带干旱草原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因受地形、气候条件、人为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植被类型种类单一,主要以旱生和中生植物为主,多属于抗寒植物,常见的有小叶杨纯林,小叶杨与油松、樟子松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沙棘与长芒草组成的灌草丛及蒿类、长芒草组成的丘陵草原。

多样性:保护区内植被有水生植被、沙生植被、盐生植被、防护林和农田植被5 大类型,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晋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脆弱性:保护区地处干旱草原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气候寒冷,植被覆盖率较低,乔灌木植被被农田分割较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大量人工建筑设施的施工及运行,进一步降低了区内植被覆盖率,切割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3 保护对策

3.1 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保护区内公路、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给野生动植物保护带来了不良影响和日常管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工程建设施工清除地表植被产生次生裸地,加重了区域水土流失,地貌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同时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人为活动干扰加重,严重影响了水鸟及小型哺乳动物的正常栖息和觅食等活动,长时间影响会改变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求保护区管理局和施工单位认真贯彻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经国家、省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建设。

3.2 提高保护意识,建设与保护同行

首先要从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做起。工程施工期间,保护区要与施工单位签署保护补偿协议,加强对施工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日常巡护,确保本区生物多样性安全。不得在工程批复区以外,乱砍滥伐植物,确保本区动植物资源的安全;要严格按照批复范围内进行,工程施工不得超范围占地,将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建立严格的用火管理制度,责成专人负责防火管理工作,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用火安全,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工程运行期间,施工单位必须在保护区的主要路段树立明显禁止鸣号和夜间使用远光灯等警示标牌,保护区管理部门要建立工程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机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监测主要保护对象种群动态,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保护与管理措施。

3.3 制定补偿机制,实行植被恢复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工程建设单位应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生态补偿协议,补偿经费主要用于保护区管理机构在项目建设和运行期开展日常巡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监督管理工作。在制定补偿协议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程施工期,保护区需增加管护人员,增加了巡护、生活补助和交通费用的开支;二是工程运行期,保护区需额外派出技术人员配合检修、维护,需支出人员的工资、补助及交通费用等;三是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必要设备、技术人员工资、交通及监测结果分析、报告编制费用;四是保护区与建设单位及电力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联系费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宣传材料印刷、宣传版面的制作费用;五是野生植物移植和野生动物救护费用。

工程建设期间,施工区域的地表植被将受到明显影响,某些地段会被砍伐,变成次生裸地,应该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相应的植被恢复费,以利于输电线路沿线采取异地造林等补偿措施的落实,最大程度地减少输电线路工程沿线内林地的损失。工程产生的次生裸地,要选择适应于当地生长的土著植物,如小叶杨、樟子松和其他草本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保持重建植被的完整性与原生植被的统一性,有助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多样化,将工程建设对栖息地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工作。同时在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要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确保区域的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人工林保护区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