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婧
(如皋博爱医院,江苏 南通 226500)
瘢痕子宫是指子宫在组织修复时形成瘢痕,可发生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畸形、剖宫产等术后,其中剖宫产最为常见。剖宫产具有手术简单、安全性高、产妇疼痛轻等特点,由于社会因素与妊娠合并症等原因,(导致)我国剖宫产率大幅增加[1]。随着二胎开放,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呈逐年升高趋势,二次剖宫产分娩成为多数瘢痕子宫产妇的首选,使得剖宫产并发症率增大,对母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我院对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为临床预防二次剖宫产手术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行二次剖宫产瘢痕子宫产妇2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5~41岁,平均(28.95±3.56)岁,孕周37~41周,平均(38.15±3.21)周;将同期分娩的非瘢痕子宫产妇2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7~42岁,平均(29.47±3.31)岁,孕周36~41周,平均(37.33±3.82)周;两组产妇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产妇均自愿接受剖宫产手术,产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采用双阻滞麻醉,对照组取下腹部横切口,实施子宫下段横切剖宫产术。观察组取腹部原切口,将子宫处瘢痕切除,分离黏连阻滞,距离原子宫切口瘢痕2 cm处,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记录两组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产后恶露持续时间,统计先兆子宫破裂、术中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选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描述用;计数资料:用x2值检验,描述用(%);P<0.05时,存在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恶露时间均多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出现先兆子宫破裂者1例,产后出血者2例,产后感染者3例,并发率为30%,对照组仅出现1例产后出血者,发生率为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90,P<0.05)。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恶露时间(d)对照组 20 46.25±5.65 157.64±34.64 18.26±1.64观察组 20 59.57±4.64 278.64±44.68 10.51±1.69 t 8.1477 9.5715 16.4548 P<0.05 <0.05 <0.05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剖宫产术是一种产科常用术式,可有效救治异常分娩与高危妊娠产妇,最大程度挽救产妇与围产儿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剖宫产术的安全性逐渐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近期与远期并发症,其中瘢痕子宫最为常见。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完全开放,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比例大幅增加,一旦产妇出现子宫破裂,导致大出血,即对母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因此,产科医师在介绍剖宫产术时,应侧重于介绍子宫破裂风险,保证产妇及家属了解剖宫产风险并最终选择再次行剖宫产分娩,以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的手术时间、产后恶露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非瘢痕子宫产妇,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分析可知,瘢痕子宫由于子宫结构破裂,子宫强度降低,使子宫收缩力减弱,子宫破裂风险增加。瘢痕子宫产妇行剖宫产时,分离腹腔黏膜与瘢痕组织时,会使术中出血量大幅增加[3]。临产后产妇子宫收缩能力增强,下生殖道致病菌上行可增加感染风险。相比于非瘢痕子宫产妇而言,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手术时间长,切口二次破坏也会增加机体损伤程度,导致感染与盆腔黏连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首次妊娠分娩时,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控剖宫产的指征,减少疤痕子宫的发生率,从源头减少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的风险。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时,充分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最大程度保证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