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岁末年初,各大车企除了在年会上论功行赏、把酒言欢之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布新战略、制定新目标。但是2018年的岁末,在销量史无前例出现下滑的当口,一切似乎变得尴尬起来。
2019年,我们要制定一个下滑的销量目标吗?我们怎么制定得出呢!对于多年一直在创造销量奇迹的中国车企来讲,这确实是一种煎熬。
寒冬真的来临了吗?2018年中国车市销量增长率最终定格在-2.8%,也就是个负增长而已。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车市在汽车下乡等强大的政策刺激下,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大涨6.7%。但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这一年的汽车销量却下降了18%。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性关口,中国汽车销量才在2009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如果这个降幅放到中国车市,那么今天的负增长真的就不算寒冬了,充其量算一次寒潮而已。
寒潮是降温的开始,是一种动态,可能会有反复。但寒潮来多了,可能就会导致寒冬来临,寒冬是一种常态。2019年和以后的若干年里,中国车市也许就会在冷暖空气的交汇中风雪交加,寒潮不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再牛的营销高手也无法改变。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过冬的准备,首先确保不被冻死,然后静候春天再次来临。当然,如果准备足够到位,在冬天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首先要做的也许就是摈弃风口意识。在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风、城镇化的风、SUV的风、新能源的风、智能网联的风、出行新生态的风不断吹起,但仔细一打量,几乎没有黑马出现,更没有所谓的猪被吹向天空。长城被SUV的风吹起来,是因为他做SUV做得最早、做得最专一;吉利被消费升级的风吹起来,是因为他尝尽了低质低价的苦头,练就了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并不惜血本购买了沃尔沃这个品牌向上的助推器;比亚迪被新能源的风吹起来,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在电池这一核心技术上不断投入并耐住了寂寞十几年。一旦风停了、减小了或者转向了,只有这样自带动力的企业能够继续飞翔。
其实,在销量之外,市场已经给我们留好了巨大的新增长空间:电动车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使用经济性和方便性的提升、智能网联技术带来的功能和性能的拓展、品牌向上带来的溢价收益、新出行生态带来的业务延伸机会等等。但这每一块都是硬骨头,考验我们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对品牌培育的决心、对新商业模式的理解,只要做好了,都是核心竞争力。
正如牛津大学教授项飙的“悬浮”概念所示,人人都忙着追求一个更好的明天,而今天的生活是不太值得过的,因此无法真正介入到现实中去。对车企来讲,悬浮同样是可怕的。年复一年都为了明天更高的销量目标而疲于奔命,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过好现实中的每一天,练好每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功。这样的企业即使遭遇寒冬,也不会过得太差,甚至还能享受泡温泉和滑雪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