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生 李永彬
(1.河南省正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正阳 463600;2.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驻马店 463000)
实验共计选取健康的头胎牛共242头,健康经产牛500头,根据奶牛的身体情况与成产时间,将其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头胎牛的实验组为132头,对照组为110头;经产牛的实验组为248头,对照组为252头。
将实验奶牛按照预产期、身体情况、胎次进行匹配,生产后将新产牛划入到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实验组每天挤奶4次,对照组每天挤奶3次。其中,对照组每日的挤奶时间为上午6:00、下午1:30分、晚上8:30分;实验组的挤奶时间为凌晨1:00、上午6:00、中午11:30、晚上7:30分,以每月为单位对两组奶牛的生产性能进行记录,在实验结束后对全部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1)样品采集
按照生产性能测定的相关要求,对生产后15d、30d、45d与60d的产奶量进行记录,并将每天三次采集的乳样按照4:3:3的比例混合,取50ml与浓度为5%的重铬酸钾防腐剂融合后,利用相关仪器对乳成分进行分析。
(2)发病率统计
在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奶牛在生产后可能患产后瘫痪、酮病、子宫炎、产后瘫痪、腹泻等疾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
(3)数据统计
利用Excel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后,利用SPSS16.0对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利用Duncan氏法对平均值比重进行计算。
(1)挤奶频率对产奶数量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头胎牛中,实验组132头,高峰日为108±57d,高峰奶为42.68±7.19kg/d,平均日产奶量为31.98±6.26kg;对照组中,共有110头奶牛参与实验,高峰日为111±51d,高峰奶为41.60±6.45kg/d,平均日产奶量为30.92±5.76kg;在经产牛中,实验组248头,高峰日为84.52±48.91d,高峰奶为49.62±8.42kg/d,平均日产奶量为31.22±6.70kg;对照组中,共有252头奶牛参与实验,高峰日为95.73±53.56d,高峰奶为49.03±8.42kg/d,平均日产奶量为30.32±7.88kg。在平均日产奶量方面,头胎牛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高,高出1.06kg;经产牛中实验组同样高于对照组,高出0.90kg。在高峰日方面,头胎牛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提前3d,差异显著性不强;经产牛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1.21d,差异十分明显,由此可见,在头胎牛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高峰奶相比提高了1.08kg,经产牛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0.59kg。
(2)挤奶频率对泌乳质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头胎牛中实验组的乳脂率为3.56±0.41%、乳蛋白率为3.01±0.11%、乳固形物为11.80±0.78%;对照组的乳脂率为3.57±0.32%、乳蛋白率为3.04±0.11%、乳固形物为12.00±1.08%;在经产牛中,实验组的乳脂率为3.45±0.45%、乳蛋白率为3.11±0.15%、乳固形物为12.05±0.86%;对照组的乳脂率为3.44±0.40%、乳蛋白率为3.13±0.16%、乳固形物为12.13±0.63%。从上述数据中能看出,在增加挤奶频率以后,虽然在产奶量上有所增加,但却没有对牛奶的质量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3)挤奶频率对产后疾病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知:在头胎牛中,实验组的奶牛中患乳房炎的比例为2.27%,患产后瘫痪的0,患子宫炎的6.82%,患酮病的1.52%,患腹泻的为0;对照组的奶牛中患乳房炎的比例为2.73%,患产后瘫痪的0,患子宫炎的8.18%,患酮病的1.82%,患腹泻的为0;在经产牛中,实验组的奶牛中患乳房炎的比例为3.63%,患产后瘫痪的2.82,患子宫炎的6.05%,患酮病的0.81%,患腹泻的为2.02;对照组的奶牛中患乳房炎的比例为9.13%,患产后瘫痪的2.38,患子宫炎的6.35%,患酮病的1.59%,患腹泻的为1.98。由此可见,头胎牛采用四次挤奶的方式,与三次挤奶相比发病率较低。
由本研究可知,在产奶量方面,头胎奶牛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高出311kg,提高了3.3%,而在经产牛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278kg,增长了3.0%,在显著性检验中虽然不够显著,但平均日产奶量的增加能够为牛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头胎牛的产奶量提高311kg,经产牛的产奶量增加278kg,该结果与研究结论相符合,因此对牛奶的成分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在增加挤奶频率后,奶牛的产奶量得到一定提升,产后疾病得到有效抑制,可能是由于挤奶频率增加后奶牛的采食量增加,使体内能量得以均衡,因此降低各项疾病的发病率,为饲养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