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伊春市友好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伊春 153031)
牛的孕体死亡或支持胎儿发育的子宫内环境发生问题可造成妊娠提前终止,导致母牛流产的发生。妊娠母牛孕胎发育异常可导致其流产或产下的犊牛在出生后不久很快死亡。实践证明,牛的多数流产病例大多并未被及时确诊。正在任何一个繁殖牛群中,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胚胎死亡。养牛工作者可以做的是要充分了解牛胚胎死亡、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的常见原因,以便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
病毒、细菌(包括立克次体和衣原体)、霉菌、原虫或其他传染性因子都会感染胎盘或胎儿,也可造成两者并发感染。有些微生物通过血液造成子宫感染;有些其他微生物(如性传染病)是在交配时造成感染的。传染性流产可能是散发性疾病,也可能是群发性疾病。群发性疾病往往可造成重大损失,感染的原因可能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布鲁氏菌、钩端螺旋体(各种血清型)、弯曲杆菌、滴虫、边虫、脉原体、支原体、新孢子虫和其他尚未鉴定的微生物。真菌性流产通常是由曲霉菌属或毛霉菌属引起的,这类真菌可经由血液进入子宫,造成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发生真菌性流产的多数胎儿,皮肤未见有病变;其余胎儿的皮肤上可见有癣样病变。胎盘常会受到严重侵袭,伴有胎盘母面绒毛叶坏死和绒毛叶间增厚。通过对胎儿或胎盘组织培养进行真菌鉴定、对胎儿或胎盘进行组织学检查或使用氢氧化钾溶液冲洗后对胎盘绒毛叶进行直接检查,可以作出诊断。真菌性流产一般总有散发,唯一的控制方法是减少接触真菌。散发性流产的原因可能有李斯特菌(当pH>7时,偶尔会存在于青贮饲料中);或其他细菌,如嗜血杆菌、化脓隐秘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牛链球菌、衣原体,以及病毒(如蓝舌病是病毒病)。
引起流产的非传染性病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隐形基因或致死基因(或两者都有)、脑积水、骨质石化病(“大理石骨”病)、关节挛缩症(“犊牛弯曲性”综合征)以及其他许多疾病,其中一些尚未被完全确定;毒素(如饲料或水中的大量硝酸盐)、某些种类的松针、有毒植物(如羽扇豆、疯草)、真菌毒素(霉变饲料);妊娠母牛发生激素失调;对孕牛造成影响的外伤;营养缺乏,尤其是VA、VE或硒(或二者)、碘和锰。牛发生热应激可造成胚胎早期死亡,使牛群的受胎率下降。热应激影响胚胎存活的机制很复杂。热应激可造成胚胎早期发育终止。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热应激对胚胎存活力的影响逐渐降低。在配种后的1~3 d发生热应激,可降低胚胎的存活率。与此相反,超数排卵母牛在发情后3、5或7 d发生热应激,不会对胚胎发育造成影响。
对繁殖障碍进行准确诊断有利于牛群病史的积累,也可以为评估繁殖障碍对牛群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及为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提供标准。大多数病例的诊断都需要实验室协助。送交诊断实验室进行分析用的样本应为精心挑选、保存完好的优质样本。即使采用所有这些措施,有时可能仍无法查出流产的确切原因,尤其是非传染性流产。可能会排除许多传染性病因,但这有助于制定预防策略。流产的实验室诊断既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也需要对胎儿和胎盘进行检查。在进行血清学检查时,应从流产母牛采集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在流产时采集,第二份血清在流产后10~14 d采集。由于多数病例在流产发生时可能并不存在病原体,所以不可能获得绝对的确诊。只有通过彻底的检查才可以发现有生理缺陷的新生犊牛。
关于预防和控制流产以及缺陷犊牛的发生,有多种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采用均衡的营养方案,有助于避免因矿物质或维生素不足,以及劣质饲料,如发霉谷物或饲草造成的损失。基因育种和完整的保存记录有助于检测和消除已经证明携带有隐性基因或致死基因血统的牛。舒适的牛舍和良好的设施可降低发病率,也可提供有利于健康的优质环境。在评估牛群的繁殖性能、根据牛群的具体需求调整疫苗接种计划以及诊断和控制牛群潜在疾病中,牛的生产者和兽医应共同努力。为了有效消除热应激,必须对牛群环境进行调整,使牛的温度维持在38.5~39.3℃的正常范围内。常用的方法有提供遮阳设施(以减少太阳辐射)和风扇或进行洒水(以促进蒸发降温)。牛群发生传染病可引起胚胎或胎儿的死亡、流产以及新生犊牛的发病或死亡,从而影响和降低繁殖效率。采用一套完整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也不能完全消除繁殖障碍性疾病,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少由特定感染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