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海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兽医局 273300)
鸡虫媒性传染性疾病,是由昆虫传播引起的一类体内寄生虫病,该类疾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昆虫叮咬传播或通过体内繁殖后再传染给鸡。该类疾病传播速度快,一旦会在较短时间内波及整个鸡群,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夏秋季节雨水多,对库蠓(小黑蚊)、蚊、蝇等吸血昆虫大量繁殖十分有利。而这些昆虫是白冠病等虫媒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做好鸡的虫媒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
2018年7月26日平邑县铜石镇一养殖户带5只患病雏鸡到兽医门诊诊断,笔者与其交谈得知该养殖场养殖蛋雏鸡8000余只,雏鸡进入该养殖场后,养殖户严格按免疫程序对鸡群进行了疫苗接种。刚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鸡群为32日龄,部分患病鸡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的现象。发病初期,并没又引起养殖户的重视,随后病情在鸡群中快速传播,有12雏只鸡死亡,死前口流鲜血。为了对病情做出严密的诊断,笔者到养殖场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鸡舍未按纱窗,鸡群饲养密度比较大,由于雨水较多,鸡舍地面潮湿通风不良,舍外积水较多,蚊虫较多。病鸡呼吸急促,双腿无力活动困难,地面有稀薄呈黄绿色粪便。个别病鸡鸡冠和肉垂苍白。
(1)血液稀薄,全身皮下、肌肉广泛出血,尤其以翅、腿、胸和肛门等部位严重。(2)气管、支气管内充满凝血块,肺脏、肾脏和肝脏等内脏器官出血明显,脾肿大,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点。(3)在肠黏膜和胸肌、腿肌、肝脏和肺脏上发现有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白色栗粒大小的小结节。
(1)取病鸡外周血1滴,涂片,姬氏或瑞氏染色、镜检,发现在红细胞内呈红点状的小配子体。(2)挑取病鸡腿肌上的白色结节置载玻片上,加数滴甘油,将结节破碎后,覆以盖玻片镜检,发现裂殖体和裂殖子。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即可确诊为白冠病。
(1)鸡舍门窗用细网眼纱窗封闭,鸡舍内、外用2.5%的溴氢菊脂以2500倍水稀释,喷雾消毒,以杀灭库蠓、蚋等昆虫,连续1周。消毒时间一般选在傍晚18:00~20:00,因为库蠓在这一段时间最为活跃。(2)垫平鸡舍外臭污水沟,减少虫卵的孳生,切断传播途径。(3)分舍饲养以减少饲养密度;并将病鸡与健康鸡隔离饲养。(4)用药:在发病鸡群饮水中加入速服康(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的混悬液)按每毫升兑水1L饮水,连用2d后,改为按每毫升兑水2L饮水,连用7d;饮水中添加维多利(内含维生素K3可促进血液凝固,维生素B12可以修复红细胞),500ml/瓶,可兑水1000L,连饮5d。(5)对食欲废绝的采取盐酸二奎宁,1ml/支(约含0.25g)每只鸡注射0.25ml,连用5d。
8d后除300只病情严重的死亡外,其他都恢复了正常采食。
鸡白冠病是鸡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孢子虫病,鸡住白细胞原虫有多种,其中以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发生,这是由住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所决定的,它的生活史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部分,有性生殖在宿主库蠓(一种极小的,如小蚊虫般的昆虫)或蚋体内进行,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或蚋参加才能完成。大约需要3d,生成有侵害力的孢子出现在库蠓或蚋的唾液内通过它们再次叮咬或吸血侵入鸡体,并开始裂殖生殖,引起鸡群发病。受感染的鸡只以肌肉组织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鸡冠失血苍白而得名,有些地方也称为蚊子病。本病又以鸡舍靠近塘边、溪边、杂草、矮树多,通风不良较潮湿的地方容易感染。对此,在入夏前应及早清除鸡舍周围杂草、矮树枝,清理鸡舍边的积水,理通沟渠;并对周围环境用敌百虫或灭虫菊酯等杀虫药喷洒灭蚊除虫,最好在傍晚库蠓活动比较活跃时进行。在疾病流行季节,用克球粉、敌菌净、泰灭净等进行投药预防有积极作用。经过以上的预防措施,能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