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猪蓝耳病,1991年欧洲也发现存在该病,荷兰科学家首次分离并鉴定出致病猪蓝耳病病毒(PRRSV),此后感染在两个大陆间迅速传播,在大多数养猪生产国家中呈现流行性感染。至今,这种新病毒的来源尚未确定。1985年美国猪群血清PRRSV抗体的存在说明该病毒在发病之前就已存在。我国于1995年,在北京地区从加拿大引进的种猪中分离到PRRSV,1995年底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区猪场暴发并成为多发地带。
我国PRRS的流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年首次报道至2006年期间,表现为经典蓝耳病临床症状。母猪群主要表现为妊娠后期出现大量的流产、早产以及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增多,生长猪出现呼吸道问题,各生长阶段生长性能变差,特别是继发细菌病而导致哺乳猪和保育猪死亡率上升。母猪群暴发蓝耳病后多在1个半月之内稳定,如无其他PRRSV毒株进入,则很长时间(2~3年)不会出现PRRSV导致的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症状。第二阶段是2006年暴发“高热病”至今,各高校及相应研究机构从现场分离到PRRSV与传统毒株有较大差异,称之为HP-PRRSV,简称高致病性蓝耳病。随后该病迅速在我国各主要养猪省份蔓延。据初步统计,HPPRRSV感染猪的发病率达50%以上,病死率可达30%以上,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HP-PRRSV毒株依然是优势流行毒株。近几年来,虽然不时也有HP-PRRS暴发的报道,但总体上以地方性流行为主。繁殖失败表现为母猪返情、流产、不发情、早产、产死胎、弱仔增加、产后无乳、采食量下降;公猪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精子活力下降,稀薄,死精增加,精液品质下降。增加流产率高达10%~20%,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症(PMWS)增加,断奶整齐度降低。呼吸道疾病持续存在,新生至4周龄仔猪体温40℃以上,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腹泻,渐进性消瘦,死亡率高达25%;断奶仔猪呼吸困难,日增重降低50%~75%,死亡率10%~25%,药物疗效降低;生长育肥猪不同程度呼吸道症状,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上升,死淘率上升大于10%,保育期和育肥期的死亡率增加。HP-PRRSV与其他病原协同作用,可以增加死亡率,加重病情。
PRRSV属于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有囊膜的单股正链NRA病毒,与其同属的病毒有鼠乳酸脱氢酶病毒(LDV)、马动脉炎病毒(EAV)和猴出血热病毒(SHFV)等。PRRSV感染多数频繁发生于呼吸道,病毒在鼻内黏膜、呼吸系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完成最初的复制,接着引起了病毒血症以及病毒在全身的扩散。PRRSV的一个显著生物学特征是对巨噬细胞的亲嗜性,巨噬细胞(PAM)是首选靶细胞,尽管呼吸道上皮细胞也可被感染,但PAM占肺脏被感染细胞的80%~90%。间质性肺炎是PRRS最重要的组织损伤。胎盘感染发生于妊娠中后期的母猪,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PRRSV的基因组全长约15kb,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ORFs)。每一个阅读框编码特异性病毒蛋白。根据病毒基因组核昔酸序列的不同将PRRSV分为2个基因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前者以ATCC VR2332株为代表株,后者以Lelystad Virus(LV)为代表株。病毒的GP5蛋白是各毒株间变异最大的蛋白,同时GP5蛋白也是PRRS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在动物体内可诱导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GP5蛋白的外结构域中有一个高度保守的线性中和表位称为B表位,和一个高变异性的免疫优势非中和表位称为A表位。由于A表位的核心位于B表位的7个氨基酸之前,使得A表位称为诱骗表位,诱骗表位降低了针对中和表位的特异性反应,使得中和抗体产生缓慢。
PRRS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猪易感猪可经口、鼻腔、阴道、肌肉、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拭子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PRRS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患病猪和带毒猪可向空气排毒,污染周围环境,精液、感染猪、污染的料槽等是PRRSV在猪场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猪可通过唾液(42d开始排毒)、尿液(14d开始排毒)、精液(43d开始排毒,排毒6~92d)向外排毒。持续性感染是PRRSV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PRRSV长时间存在于感染动物的上呼吸道和咽部,把感染猪和敏感猪混合放在一起,猪群的大多数会很快发生感染。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气候骤变、猪只引进等往往成为引发本病的诱因。
PRRSV感染的靶细胞是肺泡巨噬细胞,因此肺泡巨噬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反应构成了抵抗PRRSV的第一道防线。PRRSV与肺泡巨噬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巨噬细胞负责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和病毒,具有免疫方面的功能。病毒感染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循环中的病毒,但不能清除淋巴组织中的PRRSV,导致病毒的持续性存在和持续性感染。相反,PRRSV会在巨噬细胞体内增殖,并导致巨噬细胞死亡。染病后,患猪体内40%的巨噬细胞会被PRRSV杀死,免疫功能严重缺失,从而让其他细菌、病毒得以侵入、定殖。比如,感染PRRSV后,生长猪或肥育猪群中地方性肺炎的病情会明显加剧。PRRSV的持续性感染使得感染猪成为短期病毒携带者,病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至少2个月内仍有传染性。研究表明,病毒可在感染猪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中存活5个月以上,并且在持续感染期间可能引发二次感染。持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毒感染后不能激发INF-α,TNF,IL-1,NF-кB等细胞因子,尤其是对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有重要作用的NF-кB的激活,从而影响了先天性免疫反应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对病毒的抵抗和清除功能。由于缺乏急性炎性应答和弱的先天性抗病毒活性,导致了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不完全,产生了持续性感染。
感染PRRSV后,不同猪群的疾病表现差异很大。不过可以肯定,猪群健康状况越好,其PRRS发病的症状就越轻。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胚胎内的胎儿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
在临床表现上,PRRS的暴发主要引起猪繁殖机能障碍(妊娠后期流产、早产、死产、木乃伊胎、新生子猪死亡等)、子猪断奶后肺炎、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和死亡率升高,其次是呼吸系统症状。同时,PRRSV发病的剧烈程度因猪只的饲养状况、机体免疫状况、毒株毒力的强弱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感染PRRSV弱毒株或LV的猪发生短暂的发热、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而感染强毒株的猪则呼吸费力、发热、嗜睡和食欲减退。易感猪感染PRRSV强毒株会引起长期的病毒血症,临床症状急剧加重,死亡率升高,且动物组织和血液中的病毒含量与感染弱毒株或细胞适应株相比也明显增高。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动物年龄、细菌的混合感染也能影响病毒的复制和临床病症。幼龄动物(4~8周龄)比成年动物(16~24周龄)发生病毒血症的时间更长,排泄率和巨噬细胞复制率更高。
1.猪蓝耳病疫苗的选择。疫苗免疫可以减少临床发病和病理损伤,减少病猪排毒90%以上,改善生产性能、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并且有研究表明,弱毒疫苗效率要优于灭活疫苗。控制猪蓝耳病的核心是稳定种猪群。猪蓝耳病的基本防控理念是重点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采取综合措施,稳定控制。稳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切断HPPRRSV在猪场的传播;科学的免疫管理,合理、科学的使用疫苗以及免疫监测;合理的使用药物与保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通常将猪场PRRSV感染状况分为以下四类:1)阴性猪场:是指没有感染PRRSV的猪场,也可以是感染PRRSV以后转阴的猪场。这类猪场生产性能良好,没有PRR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PRRSV抗体和抗原都是阴性。2)稳定/不活动猪场:“稳定”是指种猪群没有病毒传播,但是母猪抗体阳性;“不活动”是指在断奶后猪群没有病毒循环,没有临床表现。稳定/不活动猪场种猪群曾经感染PRRSV(抗体阳性),但是没有排毒给断奶前仔猪,分娩、保育生产成绩也回到感染前的水平。3)稳定/活动猪场:是指种猪群抗体阳性但抗原阴性(没有病毒循环),种猪的生产成绩令人满意,而生长猪群有病毒循环感染和临床疾病的证据(也可能是亚临床的)。血清学检测多在保育猪后期或育肥阶段发生血清转阳。4)不稳定猪场:是指近期经过急性暴发或者存在持续感染的猪场。在这类猪场,种猪群和断奶后猪群,有的甚至哺乳仔猪就出现临床症状和损失,有的在各生产阶段都出现PRRS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PRRSV抗原、抗体都是阳性。
猪场可以根据PRRSV抗体血清检测来判断本身所处的PRRSV感染状态。免疫的猪群,可以通过分析各生产阶段的抗体S/P值及其离散度的变化,结合PRRSV抗原的检测来评估PRRSV是否活动和可能的活动阶段。
2.猪蓝耳病疫苗的合理使用
1)猪蓝耳病疫苗的防疫方式和时间。免疫方式和时间取决于猪群的感染状态、生产阶段、免疫目的以及生物安全、饲养管理水平、周围环境等。首先,确定是否免疫。阴性猪场和稳定/不活动猪场,如果生物安全没有漏洞,能够阻止不同病原传播途径引进PRRSV,猪群可以不做PRRSV疫苗免疫;但如果周边环境复杂,生物安全存在隐患的猪场,可以考虑免疫,特别是对种猪群接种灭活苗;而对于稳定/活动猪场和不稳定猪场,因为存在病毒传播,则应该考虑免疫弱毒活疫苗。其次,确定采用何种毒株疫苗免疫。运用何种毒株的弱毒疫苗免疫应基于本场主要流行毒株。最后,确定如何免疫。主要取决于猪群的感染状况和免疫目的,对稳定/活动猪场和不稳定猪场,因为猪群存在PRRSV循环,如果不能通过生物安全、生产流程的控制来杜绝病毒的循环,则应该通过免疫PRRSV疫苗来建立群体免疫力和减少猪群的病毒循环。
2)母猪。阴性场和稳定/不活动猪场:如果生物安全良好,可以不免疫;建议尽量通过生物安全控制PRRSV进入猪群。稳定/活动猪场:母猪可在妊娠30~80d内免疫,或每3~4个月免疫一次。不稳定猪场:因为病毒在母猪群循环,所以尽快稳定母猪群是整个猪群稳定的基础。可对所有的母猪采用“一刀切”免疫,以使全部母猪在短期内获得比较整齐的免疫力,并尽快减少母猪群的排毒,30d后再免疫一次。如果能够同时配合至少60d的种猪封群(即不引进后备种猪),则会因为种猪群缺少易感猪,原来循环的病毒会消失,种猪群会尽快稳定。这种情况下,因为种猪处于不同的感染状态,处于感染潜伏期的妊娠母猪,有可能出现流产、死胎问题,但这有利于整个母猪群的尽快稳定,甚至整个猪群的稳定。免疫前后配合20%“替米考星”保健,将会使免疫取得更好的效果。
3)生长猪。阴性场和稳定/不活动猪场:如果生物安全到位,可以不免疫。稳定/活动猪场:可以根据本场病毒活动的生产阶段制定免疫程序,建议在猪群感染的前4周免疫一次。不稳定猪场:因为母猪的免疫力参差不齐,有的母猪在产房排毒,甚至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使产房仔猪过早接触到病毒。在大体稳定场,可以在出生后1~3日龄滴鼻免疫,同时注射长效抗生素以减少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的损失;在暴发场,可以全群免疫,同时注射长效抗生素,育肥猪可以在免疫的同时在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因为蓝耳病疫苗免疫力上升较慢,生产上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是要尽快减少病毒扩散和循环,从而有利于尽快控制,如果同时辅以保育猪或育肥猪的部分减群或生长猪封群、严格控制猪群流动等会稳定得更快。
4)后备母猪。对于稳定/不活动场、稳定/活动场、不稳定场的后备母猪都必须进行常规免疫,应该在进入种猪群配种之前42d完成2次免疫,2次免疫间隔4周。这相对于使用病料、血清等对后备母猪驯化要更安全、确实。基于猪场本身的诊断结果,实施猪场个性化的免疫程序很重要。免疫方式和时间,受生产者的目的影响,如果生产者的目标是清除PRRSV,则最终应停止PRRSV疫苗的免疫。
目前PRRS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PRRS仍是困扰我国猪场生产水平的重要猪病,病毒活跃猪场主要表现在保育中后期和育肥前中期,通常继发细菌疾病而导致损失。
从PRRSV的感染特点看出,PRRSV以持续性感染、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中和抗体产生缓慢为突出特点,导致免疫的失败时有发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PRRSV的感染在猪场千变万化,症状和临床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同时目前市场上大量的PRRS活疫苗(经典弱毒苗、高致病性活疫苗)的出现更是让广大猪场在疫苗选择上莫衷一是。根据PRRS的免疫特点和抗体变化规律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猪场要慎重选择PRRS疫苗,适合自己猪场的才是最好的,安全和稳定是选择PRRS疫苗的关键。2)在目前PRRS普遍感染的大背景下,免疫PRRS活疫苗是猪场控制PRRS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把握PRRS活疫苗的免疫时机。根据PRRS的感染特点分析,仔猪7~14日龄是最佳免疫时机,种猪群要达到一定的免疫密度,目前PRRS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期为4~5个月,因此种猪群必须确保3~4次/年的免疫密度。3)对PRRSV的检测结果要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目前的常规抗体检测结果反映的不是中和抗体和疫苗的保护力没有相关性,检测结果反映的是猪群PRRSV的感染压力和稳定状态。抗体检测结果不是越高越好,抗体整齐度好、离散度小且抗体值处于相对较好的区间为最佳,因此必须对PRRSV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4)谨慎选择高致病性PRRS活疫苗,同时猪场定期对种猪群的PRRSV抗体进行监测,掌握猪群PRRSV的感染压力,维持PRRS的稳定,确保猪场生产成绩的稳定。
由于PRRSV侵害免疫系统后能形成持续性感染,猪场感染后的带毒率较高,有的猪场即使己进行疫苗免疫,仍然可能零星发生或隐形带毒,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防治猪蓝耳病,不仅要选用高效安全的疫苗,进行科学免疫接种,还必须做好综合防控,从药物保健、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引种和后备母猪驯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完善预警监测等其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全面的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和传染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