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分析

2019-02-12 12:09:14
兽医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胎衣围产期初乳

陈 剑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 223200)

1 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的挑战

接近产犊时,奶牛的应激反应是非常强烈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胎儿生长和开始分泌初乳,导致奶牛增加了对营养的供给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奶牛体内荷尔蒙的急剧变化,导致奶牛采食量出来了减少。基于这两者间的矛盾关系,部分奶牛就出现了能量负平衡的状况。另外,该阶段奶牛对钙的需求也会增加,如果不能及时从日粮中获取钙元素,则可能导致低血钙症的出现。可以说,大部分奶牛被淘汰或者出现疾病,都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学术界常把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带来的问题称为“产犊综合症”。

1.1 能量负平衡带来的问题

(1)酮病。奶牛酮病又称为奶牛酮血病,该病多见于奶牛产犊后的几天至几周内,其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全身功能性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因为发病奶牛多为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并且容易出现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情况,所以及其容易给养殖户(场)造成经济损失。从发病原因来看,奶牛缺少运动,摄入蛋白质和脂肪过多,而又缺乏碳水化合物时,就可能导致奶牛酮病的出现。(2)脂肪肝。奶牛脂肪肝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中的一种,其主要是因为肝脏摄取的脂类超出其所能氧化和分泌的能力而引起的,过量的脂类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储于肝脏中,降低了肝脏的新陈代谢,因此奶牛脂肪肝也被称为肥胖奶牛综合症。从发病率和危害来看,泌乳初期奶牛容易出现此病,发病率约为50%左右,而显著的表现为尿酮浓度增加,体重损失严重,采食量下降。所以,脂肪肝会造成奶牛生产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大大降低。

1.2 低血钙带来的问题

(1)真胃移位。该病是引起奶牛消化机能障碍的一种常见内科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消化紊乱。因为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对象多为年轻的高产奶牛,所以容易给养殖户(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从饲养管理角度来看,饲养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都可能引起血钙降低,进而导致真胃蠕动缓慢,如果加上有机酸进入真胃并产生气体,真胃就容易出现移位。(2)胎衣不下。奶牛分娩后12h内,胎衣不能完整自行排出的,就可以称为胎衣不下,健康的高产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10%左右,虽然出现胎衣不下的奶牛没有全身症状,但食欲和产奶量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当子宫出现弛缓或外伤时,则可能出现全身症状。据宋亚攀(2013)的分析来看,低血钙症引起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

2 围产期的营养供给

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到奶牛的生长发育,通常情况下,养殖户(场)只关注到了营养缺乏带来的问题,其实营养过剩同样会对饲养经济效益构成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调节分娩期奶牛的营养供给,可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

2.1 分娩前的营养供给

分娩前,奶牛乳腺迅速发育,并且胎儿发育很快,该阶段的营养供给以优质青贮和青干草为主,以满足乳腺和胎儿的发育需要。而精饲料则需要坚持“少量多次、循序增加”的原则,一方面保证奶牛有较好的膘情,防止过肥不利于分娩,另一方面为产后大量进补精饲料做好准备。另外,分娩前后的日粮种类要尽可能保持一致,以避免奶牛产后出现应激。根据尹福泉和嘎尔迪(2008)的论述来看,围产期高产奶牛的适宜日粮组成为:玉米青贮给量20kg/头,玉米秸秆给量2kg/头,精料给量5kg/头,其中精料配方为玉米50%,麸皮18.5%,玉米蛋白粉6%,菜粕15%,棉粕3%,豆粕2%,预混料3%,食盐2%,小苏打0.5%。在补充微量元素及适量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同时,采用低钙饲养法,钙占日粮干物质的0.4%以下,钙、磷比例为1∶1,以防止高钙引起奶牛产后瘫痪。

2.2 分娩后的营养供给

与产前相比,奶牛分娩后的营养需求较高,且泌乳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因此产后2-3d可以优质干草为主,每日精料给量在2.5kg左右,尽量避免饲喂多汁的饲料。待奶牛食欲恢复和乳房消肿后,可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每日可增加 0.5kg左右,一般产后 7~8d则可按照正常标准饲喂。根据李玉凡和陈建军(2010)的观点,奶牛产后的日粮组成为:酒糟给量8kg/头,青贮玉米给量15kg/头,干草给量4.5kg/头,精料给量6.5kg/头,其中精料配方为玉米45%,熟豆粕19%,玉米蛋白粉18%,麸皮10%,鱼粉5%,骨粉1.7%,食盐0.8%,碳酸钙0.4%,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添加剂0.1%。需要注意的是,精粗饲料的干物质比例为55:45最佳,以充足的营养促进奶牛产后恢复。

3 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在分娩期,奶牛会经历妊娠、分娩、泌乳的生理变化过程,其生殖器官和内分泌在短时间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比如乳房炎易感性增强,血浆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下降,雌激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在临产时急剧增高等。基于该阶段的特殊性,所以就需要对分娩期的奶牛做好饲养管理。

3.1 分娩前的饲养管理

产前7d可让奶牛入产房待产,而在这之前,需要对产房做好消毒工作,比如用20%的石灰水或2%氢氧化钠溶液对牛槽、牛床和其他用具做好消毒,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干燥清洁、温度适中。在产房单独饲养时,还需要禁止饲喂冰冻水或发霉变质的饲料,平时可让奶牛自由活动,避免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在奶牛入产房后,需派接产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看护,以随时留意奶牛的变化及临产症状,并做好接产前的准备工作。比如,部分奶牛临产前会出现乳房肿大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挤奶,则容易引发乳房炎,不利于后续的哺乳和生产。

3.2 分娩后的饲养管理

(1)在分娩后,工作人员需用温水或消毒液清洗乳房、外阴、躯体和牛尾,并及时更换污染的草垫。奶牛产后10~30min,应使其站立,以减少后续出血,利于生殖器官的复位。具体可缓慢牵引其行走15min左右,之后可每天逐渐增加运动量。为帮助奶牛补充体内水分,还应该在分娩后的1h内喂食温麸皮盐水汤,以起到暖腹、充饥和增加腹压的作用,便于后续胎衣排出。(2)奶牛产后5d内分泌的奶为初乳,因为其营养丰富,且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初乳对犊牛的生长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需在产后30min左右挤出2kg的初乳饲喂犊牛,并用温水清洗和按摩乳房,产后第二天挤出泌乳量的1/4,第三天1/2,之后则将奶挤尽,以促进乳房消肿。(3)胎儿产出后,要注意检查胎衣排出情况,防止奶牛偷食造成消化障碍,一般而言,奶牛排除胎衣的时间不超过12h,如发现排除不完整或者胎衣不下的,可采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加快子宫内容物的排出,防止奶牛出现子宫内膜炎或体温升高,必要时可采取手术的方式剥离胎衣。

4 结语

产奶量是体现奶牛生产性能最直接的指标,其除了受到遗传因素、个体发育状况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营养供给、环境控制和应激等主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奶牛分娩前后的关键时期,就需要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并对奶牛机体健康进行实时的监控,力求实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这样高产奶牛才能真正高产起来,从而为养殖户(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胎衣围产期初乳
基于品管圈的多学科联合干预策略在早产儿初乳喂养中的应用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养殖与饲料(2021年1期)2021-12-04 20:29:24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智慧健康(2021年33期)2021-03-16 05:47:26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补血生乳颗粒对SD大鼠围产期毒性
中成药(2018年3期)2018-05-07 13:34:12
围产期时间定义
婚育与健康(2017年7期)2017-09-12 15:05:16
围产期胎膜早破与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的分析
二例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2
犊牛饲喂初乳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