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周文彬
(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兴 225462)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市场对鸡肉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带动了鸡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大肠杆菌病作为鸡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其是由大肠杆菌而诱发的传染病,其寄生于潮湿而温暖的环境中,发病没有明显规律,以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如果养殖户没有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容易导致鸡群患病,进而影响鸡群健康和养殖效益。
大肠杆菌病以禽类为传播载体,发病没有明显规律,一年四季都可能诱发该病,以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由于夏季和春季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容易导致鸡舍温度忽高忽低,加之通风不好、空气污浊,鸡群容易感染各种呼吸道疾病,进而诱发该病。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种蛋和患病鸡为主要传染源,如果鸡群中一只鸡患病,会快速传染给其他健康鸡。当前,在预防大肠杆菌病中,一些养殖户频繁使用抗生素,导致该病出现了抗药性,为疾病治疗带来了困难[1]。
对病鸡进行解剖后可以发现,其气囊囊壁明显增厚,并且呈现灰黄色,存在气囊炎症状,囊腔内存在一定数量的纤维素性渗。同时,部分病鸡还患有心包炎,心包存在大量黄色液体,腹腔内存在数量较多的纤维素样物,其附着在肠系膜和肠道上,腹膜粗糙、发炎[2]。
通常情况下,鸡大肠杆菌病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以及亚急性等类型,其中以急性病危害最大,急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群体为雏鸡,由于雏鸡抗病能力较差,在感染病菌后,会诱发败血症,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达到43℃左右,患病鸡群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情况,粪便呈现黄白色,如果养殖户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患病鸡群会在短时间内死亡,部分病鸡在死亡之前没有特殊症状。成年鸡是慢性或者亚急性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感染群体,在发病后出现进食不良、精神萎靡、体型消瘦等情况,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并且容易出现软壳蛋。
实验室诊断是确诊鸡大肠杆菌病最为精确的方式,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技术方法:第一,显微镜诊断法,将病死鸡的肝脏、心脏以及脾脏制作为组织涂片,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见涂片中存在两端钝圆的大肠杆菌,即确认病死鸡感染该病;第二,细菌培养诊断法,在无菌环境下,将病死鸡的肾脏、脾脏和肝脏接种在琼脂板中,保证培养基恒温37℃左右,在24h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菌落呈现扁平状并且潮湿,形状不规则,可确诊鸡群患有大肠杆菌病;第三,生化试验诊断法,利用培养基进行菌落培养,并且将其置于发酵管中,如果其能够发酵葡萄糖、麦芽酮以及乳糖,导致无法分解尿素或者发酵蔗糖,则可确诊病鸡患有大肠杆菌病[3]。
诱发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原为大肠杆菌,其在潮湿、肮脏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并且繁殖能力较强,容易导致鸡群感染病菌进而诱发疾病,因此,想要有效预防该疾病,养殖户需要对饲养环境进行优化,为鸡群创设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首先,潮湿环境容易滋生大肠杆菌,为了避免鸡舍湿度过高,养殖户需要加强通风,尤其在冬季和春季要做好通风管理,定期打开鸡舍窗户,加速环境空气流通,进而预防病原菌滋生,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安装通风设备;其次,雏鸡是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重要群体,为了降低雏鸡应激反应,需要将其与人群隔离,保证雏鸡鸡群处于稳定状态下,降低患病概率;最后,组织人员每天定期清理鸡舍中的粪便和尿液,防止其滋生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氢等有效气体,进而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同时,为了保证鸡舍卫生整洁,还要对排泄物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不能随意丢弃[4]。
消毒是预防大肠杆菌病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手段,养殖户在鸡养殖中,需要通过有效的消毒管理,消灭潜存的病菌,进而起到预防作用。首先,养殖场或者养殖户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给予消毒管理以高度重视,并且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其次,定期组织人员对生产区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消毒,科学选择和使用消毒剂,由于鸡对酸性消毒剂和碱性消毒剂较为敏感,养殖户可以使用过氧化酸或者氢氧化钠进行消毒,进而提升消毒效果;最后,重点对鸡舍环境、饮水槽和食槽进行消毒,对进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彻底消毒,防止其携带大肠杆菌,进而导致疫病发生。
接种免疫是防治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养殖户需要合理选择疫苗,并且规范接种操作,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升鸡群的抗病能力,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在鸡养殖中,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并且在生产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治,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鸡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