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鹏
(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新集畜牧兽医站,甘肃定西 743024)
畜牧业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虽然在新时代背景下,畜牧业也开始应用多种新兴技术提高养殖水平,但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依然是畜牧养殖的重要内容。一旦养殖期间发生传染性疾病,它不但会影响牲畜生长状态,而且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故而采取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指受病原体的影响形成传染性较强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传染性疾病会由病毒、支原体及细菌等病原引起。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巴贝斯虫病、犬瘟热病、布氏杆菌病等。由于传染性疾病对于牲畜及人体造成的危害较大,故而在养殖期间对其加以防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一旦处理不当,将导致大面积感染,从而破坏养殖业的平衡。通过合理防治传染性疾病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并为养殖业减少经济损失,甚至通过及时防治可增加养殖户的收益,进而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疾病检疫工作是畜牧养殖过程中实现传染性疾病有效防治的重要方法。
首先,在开展疾病检疫工作时需要设置“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检疫机制,从各个方面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防控,避免发生大面积感染事件,进而影响整体养殖水平。同时,需对牲畜进行定期检查,查看是否存在身体异常现象,一旦发现疑似病症需立即将其隔离并予以积极治疗。
其次,根据不同养殖对象制定接种方案,在传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应加强日常管理,并对养殖场所进行通风换气,以免受外界因素影响增加感染几率。比如在防治绵羊痘疾病时,可利用0.5ml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对绵羊进行皮内接种,以此提高它们的免疫能力。
最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检疫水平,尤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高新的检疫技术及设备都取得了较大的研发空间。所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检疫设备及技术,进而增强传染性疾病防治效果。
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也是畜牧养殖阶段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养殖户具有较强的防控意识,才能保证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具体方法如下:
(1)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较为快速且特征明显,故而需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为养殖户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养殖户深刻了解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以此给出明确的判断,及时制定详细的防控方案,避免事态扩散。
(2)我国政府部门需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为广大养殖户进行防控知识的渗透,比如可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为养殖户播放具有实际意义的养殖手段,以此改善养殖户的养殖观念,让其自行参与到“主动防控与科学治疗”的工作中。
(3)畜牧养殖业在农村区域较为普遍,故而各级村委会需充分发挥自身带头作用,利用村里的宣传栏为不同种类养殖户普及相关知识,比如牛羊群防控与家猪防控等,进而起到良好的传染性疾病防治效果[1]。
消毒是畜牧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需由专业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消毒人员需配备专门的消毒手套,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并根据检测仪器给出的精准数据打造一个安全且洁净的养殖环境[2]。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消毒人员需采用量杯、配药设备、消毒桶等工具根据传染性疾病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实施消毒。以猪牛等极易感染的炭疽病为例,可对养殖区域进行科学消毒,需选择0.5%的过氧乙酸或者20%的含氯石灰液进行消毒,并且按照150ml/㎡的剂量每隔1h对养殖区域进行喷洒,从而起到最佳消毒目的,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另外,还需注重消毒工具的晾晒及冲洗环节,确保消毒过程中不会滋生新的细菌。
畜牧养殖期间,饲养方式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而言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养殖户需科学选择饲养方式,除了在喂养时注重牲畜的营养需求外,还可适当加入一些具有提高免疫力功效的药剂,从而降低牲畜患病率。另外,在饲料保管方面,也需重视它的质量,不可在日常饲养过程中为牲畜投放过期或是受潮、质量不合格的饲料,并且应在每次喂养后将饲料口进行密封,从而避免牲畜在不科学的饲养方式下感染传染性疾病,以此达到有效防治疾病的目的[3]。
综上所述,畜牧养殖过程中,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影响较大,一旦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进行合理控制将影响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所以,畜牧养殖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并结合实际养殖情况选择适合的饲养方式,保证牲畜在安全的养殖环境中健康成长,以此提高我国畜牧养殖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