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辖6个镇6个乡148个村委会(社区),聚居着毛南、壮、仫佬、汉、苗、瑶等13个民族,总人口为38万人。县域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县境东西宽89km,南北长90km,面积4572km2,其中耕地面积24498公顷,宜牧面积约为40000公顷,天然草场总载畜量为163304个黄牛单位,宜渔面积约为8300公顷。全县海拨在149~1693m,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区域特征十分明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本县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并以环江香猪、香牛、香鸭等飘香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生态养殖场,不断壮大专业村、专业户的养殖规模,逐步实现了养殖规模由小到大、养殖方式由传统到现代、养殖效益由低到高的历史性转变,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为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粪污资源化利用,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该县出台《环江县水产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制定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整治方案》、编制了《环江县畜禽养殖规划》、《环江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采取了搬迁、监管、整改等措施,通过“圈改”、改扩建等方法,使全县畜禽粪污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大提高,目前所有养殖场都实行干清粪、雨污分离、堆粪发酵、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减污式养殖,大部分农户也都建设沉淀池。
绝大部分养殖场(户)还没有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个概念,粪便只进行简单的堆积,甚至还露天堆放,任意风吹雨淋;雨污不分离,尿液污水混合排放;沼气池、沉淀池、干化粪池不够用甚至没有,有的为了方便将养殖场建在村屯边、水源边,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县府及有关部门和养殖户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重养殖轻防治、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仍然存在,没有把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畜禽养殖场布局不合理,治污设施薄弱。我县畜禽养殖场多数属中小规模,且位于村庄、道路、河畔旁,多数场未批先建,布局不合理,也未把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部分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排入河、田、塘,对周边环境污染加重。
3.污染治理技术单一,治理效果尚不能达标。目前推行的污染治理技术都是采用较为经济的“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厌氧发酵”治理模式,虽然治理效果明显,但还需要通过农田、鱼塘等的消纳利用,而且沼气池常有漏气、溢水等问题出现,中小规模场要做到达标排放有较大困难。
1.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环境监管,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要求养殖场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明确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配套与养殖规模和处理工艺相适应的粪污消纳用地,配备必要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2.明确养殖业主主体责任制度。要求养殖业主建立畜禽粪污治理档案,按照“一场一策一方案”要求,建设与之相应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粪污处理。畜禽粪污贮存设施要做到防雨、防渗、防溢,确保污染物不外排。凡畜禽粪污处理利用主体责任不落实和造成环境污染的畜禽养殖业主,由县级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或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3.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奖励制度。以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有机肥还田(地)利用、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使用等指标为重点,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奖励制度,不再对栏舍建设或养殖环节进行补贴。鼓励支持畜禽养殖户委托第三方进行畜禽粪污处理,鼓励支持畜禽养殖业主与周边种植业主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粪污。
4.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结合各种养殖项目,优化调整养殖布局,向优势特色种植业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产能。大力发展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配置节水控污、自动清粪、自动投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现代化装备设施,推广应用饲料精准配方、全程益生菌发酵技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养殖效益,实现粪污源头减量和末端利用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