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启功先生的金石书画课及讲稿

2019-02-12 11:24口述人董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大学书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讲稿古代汉语金石

口述人:董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981年底,我从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担任古代汉语课程的组织与教学工作。因为多年来一直浸润于学习王力先生主编的四册本《古代汉语》教材,对于其中“古汉语通论”的“古代文化常识”部分甚感兴趣。这部分的知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正宗与精华,所憾只是自学,只能得到一些皮毛。而王力先生也在一些场合说过:“限于高校古代汉语课程师资的情况,这部分的内容并不一定要在课堂讲授。”

我想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的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把古代文化知识用讲座的形式,通过电视进行远距离的讲授。同时分成若干专题,并不局限于《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原教材的“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专题,计有:(一)天文,历法,乐律;(二)地理,职官,科举;(三)姓名,礼俗,宗法;(四)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这些专题大体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其分类与命名,只是大致的表示,并不是从同一层次出发的。我则重新设计专题,各个专题尽量聘请国内最优秀或最具潜质的专家进行讲授,所划分的专题及担任的讲者如下:(一)天文(王力,陈晓中);(二)地理(谭其骧,葛剑雄);(三)职官、科举(左言东);(四)礼制、宗法(李学勤);(五)宗教(任继愈);(六)衣食住行(许嘉璐);(七)金石书画(启功);(八)主要典籍(杨伯峻);(九)文献目录(冀淑英);(十)古代音韵(唐作藩)。本也打算要有古代音乐方面的内容,遗憾终未成功。

现在回顾起来,对于这个课程有两大幸:一是所聘请的专家,当时都乐于承担,足为讲座增色;二是这些专家,多数年事已高,其中不少位,现已陆续谢世,所以这种人才资源的挖掘,不无抢救的性质。

我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但并非中文系,与启功先生则结识于“文化大革命”腥风血雨的1970年,其间的因缘,并非只言片语可尽。回到北京之后,也不时前往造访请益。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的设想,当然也是请教的问题之一。启先生非常支持这个课程的设计及邀请的人选。他得知全国电大中文专业当时的学员人数达到几十万,还有很多全日制高校的师生或参与学习,或参与辅导,大为赞赏,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素质,大有裨益。对于要他担任“金石书画”专题的讲授,也是毫不犹豫,一口答应。记得是在一个晚间,在他位于北京师大小红楼的书斋里,我说到电大创办伊始,筚路蓝缕,条件很差,课程的录制在地下室,是很苦很累的。但先生十分坚定,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再苦、再累,也得去!”当时一改平时惯见的慈祥和悦,那种刚毅的神色和目光,至今恍若眼前。

他还表示他会认真准备的,要我放心。

1984年11月的一天,经多方联系、安排之后,终于定为启先生的讲座录制时间。下午,我带上一幅董其昌的画轴(这是一位朋友托我请启先生题跋,先生刚题好给我而尚未及送还),还有另一位同事吴鸿清,用电大的公车将启先生接到教育部的一个地下室,进行讲座的录像制作。那幅画就作为画面的背景,与这一讲的内容,倒也匹配。

录制过程很是顺利,我想这些知识的讲授,对于启先生这样的大家而言,真真不过是“小菜一碟”,驾轻就熟,良有以也。

先生当时带了提包出来,待讲完课,上到地面来,他马上交给我一叠纸,说:“这个送你!”我接过一看,喜出望外:是课程的讲稿,足有十多张!这时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感动:原来先生认真至此!即使“小菜”,他也是精心烹制的。他对待自己的承诺,真是一丝不苟,且不说他这种对于莘莘学子的高度责任心了。

其后是送启先生回家。这个过程原是不值一提,却至今使我惭疚不已。原来那是电大校领导的工作用车(当时哪有什么私家车),其时已届下班时间,还得同时送领导回家。于是我和启先生、鸿清三人挤在后排,前座留给领导,车子七拐八弯地接到了领导,再一路走走停停(那时下班高峰也够拥堵了),还算是先把我们“卸下”,到了小红楼,上去,进屋,家里人(他的内侄章景槐)听得先生回来了,顺口一问:“吃过了吗?”先生也随口答:“没有!”于是我和鸿清就告辞回去了。

这是当时恬不为怪的场景:居然不给讲课费,居然不请吃饭!内中的情态及委屈,今天真是很难想象的。

这叠讲稿,自然成为我至爱的收藏,后来裱为手卷,时时把玩赏鉴。我认为这是启先生馈赏给我的一件特殊的作品:

首先它是钢笔书写的,是不折不扣的“硬笔书法”,在发表的启先生书法作品集子中是比较罕见的;其次,书写内容长达十余张,字数若干千,是千字文的若干倍,要用毛笔写一遍,更是鸿篇巨制了。第三,这是自己用于备课的讲稿,不是供作正式发表的文章,完全是草稿,所以书写之际,只是旨在内容而并无书艺方面的考虑与挂牵,不惮涂改勾画而自然流畅,有如颜鲁公的《祭侄稿》;最后,正如启先生提倡的,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也要兼顾其书写内容。这幅手卷的书写内容,体现了启先生对于“金石书画”的真知灼见。这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髓的重要方面,启先生仅用数千字,便能抉其精华,备加描述,时有点评,自出胸臆,不与人同,其深入浅出之功力,举世无可比肩。

拜读手稿,觉得特别亲切,反复拜读,难以释手。

记得启先生曾给我讲过:不能把自己的文章初稿给人看。而他却把这篇珍贵的手稿赐赠给我,可能是他认为作为授课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研究和思考比较成熟的,讲稿非一般文章可比,所以不妨移赠后学晚辈。然而对我来说,则是人生一种莫大的机缘和幸运了。

(2019年10月底改定)

猜你喜欢
讲稿古代汉语金石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冷热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鲍勃·迪伦受奖演说词成书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讲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