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山东 青岛)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抄袭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提升抄袭问题解决正成为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面向抄袭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工具得以面世。其中,以抄袭问题检测为主要功能的工具(Plagiarism Detection Software,即PDS),如Turnitin,ArticleChecker, CrossCheck, 以及 WCopyFind 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得到应用[1]。在我国,以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http://check.cnki.net)为代表的一系列中文抄袭检测工具也已经在全国各个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从应用范围来看,PDS 已经为全球各个高校的教育者、学习者所熟知,逐步由过去关注高校研究者到研究生群体,再到本科阶段的大学生群体。
通过PDS 的发展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在面向抄袭问题解决方面获得了较广范围的应用和发展,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现有的信息技术工具仍存在一些不足。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面向抄袭问题的信息技术工具中,占据最高比例的工具是PDS。根据已有的实证研究数据,PDS 的引入对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均带来了利好。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PDS 的应用能够震慑那些有抄袭企图的学习者,净化学术素养的培育空间,利于学术伦理信念的提升[2];从教师的角度来说,PDS 的应用能够甄别学生在写作作品上的实际精力和时间投入度,识别出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学习者,利于提升教学评价的效度[3]。不难看出,PDS 被引入学校、课程以及课堂,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单一的,即抄袭检测。尽管技术工具的引入目的是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但检测结果却带来对学生可能抄袭行为的判断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从目前国际以及国内各高校对抄袭的惩罚制度来看,惩罚的力度日益加强,视抄袭程度分别有取消课程成绩、警告、记过、留校察看以及开除学籍等。但我们发现,除了惩罚之外,学生无法从信息技术工具或是使用工具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那里获得其他的干预或反馈。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抄袭问题解决方式多是被动应对,缺少主动干预。
此外,现有PDS 在效度上也存在问题。当前很多PDS 均采用文本相似性检测方法作为抄袭判断的依据。文本相似性是指被检测文本(完整作品或部分)与其所引用的文献来源在文字表述上的相似性[4]。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计算法,遍历被检测文本和所引用的文献,查看是否有相似的语句存在。将所检测到的相似字数除以被检测文本总字数就得到了文本相似性检测结果。文本相似性不仅是PDS 的基本抄袭检测方法,也是各个高校制定抄袭政策的依据。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抄袭检测政策中有明确的比例要求,例如,有的学校要求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初检结果超过30% 的,需要进行修改和复检后方能参加答辩,而有的学校则要求高于30%的将不予答辩。
但是文本相似性真的能够准确指征抄袭程度吗?笔者曾对学生作品进行文本相似性检测,结果发现,很多低相似比的作品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抄袭问题。例如,一篇文本相似度为15%的学生作品中,竟发现有98 个连续汉字是直接复制文献内容,这种直接复制是典型的严重抄袭行为。此外,已有文献已经指出,抄袭通常指的是错误地将他人的观点或作品声称为自己观点或作品的行为[5],这表明,判断是否抄袭的关键在于“错误地”这一质性行为表征,而不在于数量或者程度是多少。显然,过度依赖文本相似性不仅会掩盖抄袭问题的严重程度,而且会误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方向,重视检测数值而忽视潜藏在其后的真正学习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当前信息技术工具在抄袭检测上的贡献明显,但是由于抄袭检测方法的效度问题,限制了现有PDS 工具的应用空间。此外,由于现有信息技术工具在抄袭教学以及学习干预上的支持不足,使得学生无法从中获益,在理解抄袭并规避抄袭风险上的主动性不足,而且缺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2018 年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通过设计开发一款应用于大学写作任务中的抄袭教学工具,探索该工具在抄袭问题解决中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和价值。
针对现有信息技术工具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开发了一款面向抄袭教学的在线写作系统(如图1 所示)。研究已经表明[6],抄袭问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在大学阶段,很多抄袭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的写作作品中。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文献资料,无法基于文献产生出自主的观点时,或无法合理引用文献,就可能产生抄袭。因此,在写作任务中提供关于抄袭干预的技术工具支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其作品或同伴作品中的抄袭问题,产生问题解决动机。本研究所开发的在线写作系统的定位是面向抄袭问题解决的教学和学习支持,通过介入写作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以及与系统的互动认识、理解作品中的抄袭或不良文献使用问题,并通过主动修改原作品来提升作品的质量。
该系统是基于广泛使用的开源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Moodle 进行设计。
该信息技术工具的设计理论基础来自3C 模型理论[7],即内容(Content),建构(Construction)以及整合(Consolidation),遵循该理论的系统设计思想,从模块功能分析,到模块活动设计,再到模块交互设计,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得以逐步完成。
结合抄袭教学的需要,该系统设计有四个模块,分别为写作作品准备和提交模块,互评模块,学习交流模块以及抄袭问题分析模块(见图2)。其中,作品准备和提交模块用于学生在线完成写作作品。互评模块用于学生在完成写作作品后开展基于作品的同伴互评,借助系统的分组功能,每个学生被随机分配到小组中,小组成员之间依据所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互评。在系统中,评价标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关注同伴作品中的抄袭问题以及文献使用问题,并做出评价。学习交流模块为学生的交流提供虚拟空间,供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互评过程中开展交流,讨论所遇到的写作问题、抄袭判定问题等。抄袭问题分析模块用于分析并呈现学生作品中的抄袭状况。该模块通过对比学生作品与所引用的文献作品,将相似性的文本内容以高亮形式标出。借助该模块,学生作品中涉嫌抄袭的文字内容,例如全文中最大连续复制的字块数量、位置以及文献使用情况等,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所了解。
笔者在2018 年将该工具应用于国内某高校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写作任务中,以了解学生对于该工具的反馈。有36 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在实验后,学生完成反馈问卷。该问卷的设计借鉴了Liu 等人的研究成果[8],用于收集学生对于在线写作系统的有用性和可用性的反馈,如“使用在线写作系统有助于激发我对写作作业的兴趣”。反馈问卷设计为6 级李克特量表(其中,1 表示非常不同意,6 表示非常同意)。量表经过SPSS 的信度分析后,得到信度值(Cronbach’s α)0.9,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效能给出了较一致的积极评价(均超过中值3.5)。此外,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在线写作系统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习目标,而且超过80%的学生认为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他们参与写作任务的投入度,该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对于抄袭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降低写作中的抄袭现象。更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希望将该平台用于其他专业课程中。
表1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效能反馈(部分)
面对高校日益严重的抄袭问题,尽管以往研究提出了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但是这些工具往往过于强调对于抄袭的检测,忽视了对于学习者在抄袭问题解决上的教学支持。本研究尝试从支持学习者认识和主动规避抄袭风险入手,通过开发可应用于写作任务中的信息技术工具来促进抄袭问题的解决。来自实验对象的反馈表明,该工具达到了设计预期,即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对于抄袭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降低写作中的抄袭现象。本研究成果不仅为面向抄袭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工具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抄袭教学实践者提供了可直接应用的具体技术工具,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工具在更广泛教学环境中进行普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