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论课程范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9-02-12 06:29杨春艳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1期
关键词:试教范式课程内容

杨春艳

(新乡学院体育系,河南 新乡)

体育教学论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习得体育教学理论、掌握体育教学技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内容繁杂、理论阐述偏多,实践性不强,专业针对性不够。教学中,教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实践育人”指导,在重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做”为主线积极营造“操作应用”的教学情境,寓教于“做”,以“做”促“学”。学生经过“理论感知”和“实践体验”的学习和演练,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 当前体育教学论课程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88 年第一本《体育教学论》出版问世至今已有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进程,与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仍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重复,实践性不强

体育教学论是从学校体育学中不断孕育、脱胎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实践性是它区别于一般教育学的显著特点。[1]目前,在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中,体育教学论与学校体育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据统计,二者的重复率接近50%。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由一名教师讲授这两门课,还可以做到统筹安排,如果由两名教师分别讲授,就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此外,在课程内容构建上,体育教学论还存在理论阐述篇幅过大、实践内容比例偏低、对体育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等尚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二)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操作

一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背”是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常态化范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变成了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缺少对鲜活案例的剖析,学生缺少深入真实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和感悟的经历,使得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关联度大大降低。学生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使其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时不知所措。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范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致使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以室内讲授取代室外实践体验

在“理论优先”知识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各院校体育教学论授课形式,常以年级为单位在室内集体授课为主。上课的学生多则上百人,少则六七十人。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掌控者,学生是现成知识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从表面上看,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策略和技术等知识,实际上学生因缺少探究体验和实践反思的过程,使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实用性不强,学习意义不大,甚至认为可有可无。有学者指出,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或许要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及模仿教学技艺更为重要,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真正主宰。[2]

(四)以单一性评价代替多元化评价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院校都把体育教学论归入理论课程之列,考试形式采用一次性、终结式纸笔测验方式。教师教什么就考什么,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考试一旦结束,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就被淡化或遗忘了,难以积淀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反馈滞后、评价与教学二元对立、评价目的单一等诸多问题,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也无法保证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

二 体育教学论课程范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体育教学论设定为实践课,授课时数从32 学时增至48 学时。其中,理论知识学习8 学时,以年级为单位集中授课;教学实践40学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一)以“实践体验”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课程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4]在课程内容重构中,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核心,在充分考虑内容体系内在逻辑性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删减了空泛、抽象和不实用的内容,增设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把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最新成果也补充其中,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宽了知识来源渠道。重构后的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体育教学相关概念、规则与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国体育课程模式解读等;实践部分包括备课、看课、上课和评价等(见表1)。

表1 体育教学论课程内容重构

(二)以“做”为主线重组课程教学要素

课程教学组织,就是要把课程教学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教育价值组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教学系统,高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完成预期课程改革目标,把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媒介等诸多要素,通过“做”这条主线组成课程教学系统,让学生围绕“做”的问题边做边学、以做促学,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逐步形成对体育教学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发展。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范式

1.理论感知

为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教师通过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学习与探索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通过搜集、整理学习资料、撰写课堂讨论提纲和参与试说试讲活动,学生把知识学习与探索实践结合起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育观念、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学模式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鲜活的案例来分析说明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教学理论、原则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起来,使其在掌握与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体验

体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固然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但更需要将其融合在实践中,需要在实践中磨炼和积累。

(1)观摩教学

按照改革计划,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观摩本校教师的示范课,组织学生赴外观摩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公开课,收看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录像。在观摩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课堂观察记录,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评价意见。观摩结束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运用、场地器材利用、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建议。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理论、认识理论的价值。通过观摩与分析,使学生对体育教学过程有了一个比清晰的认识。

(2)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沟通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桥梁。观摩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和观摩所得进行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层次清楚,时间分配合理;教学目标要符合知识、技能和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要求,教学过程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撰写好的教案须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方可试教。

(3)模拟授课

学生经过观摩教学和教学设计这两个环节,还不足以实现预期目标,还需要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教学过程,从中感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具体做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两次试教的机会,上课时间限制在25 ~30 分钟之内。除试教者外,将全班学生分成3 个教学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模拟试教。其中,两组为试教对象,模拟真实的教学情景扮演好“学生”角色。另外一组为观摩组,主要观摩试教者的上课情况,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试教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及时组织全体学生对试教者的上课情况进行评议,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4)巩固拓展拓宽实训空间、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积累实践经验。为了巩固学生试教训练的实效性和完整性,把学生的教学实践与试说试教、教育见习等实训活动相结合。一是借学生教育见习的契机,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组织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技术来分析解决问题。二是根据学生模拟授课时的表现,推荐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实践体验。如,代替公共体育课教师上课,接受任课教师的现场指导和帮助,去中小学实践体验等。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性质和各项技能特点,学生学习评价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方式。一是建立学生平时学习考绩档案,及时登记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为期末考评提供依据。二是根据课程性质和教改目标,设计了以实践表现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标准,并依据评价标准考量学生的实训试教成效。这些标准包括听课与评课评价标准、教案设计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学生期末考评成绩由“平时表现(20%)、教学观摩与讨论(10%)、教案编写质量(25%)和教学实践效果(45%)”四个部分构成。通过评价的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 结语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困扰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之一。实践证明,体育教学论课程范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不仅获得了充足的实践知识储备,也实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发展,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的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猜你喜欢
试教范式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