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楠
如今是网络时代,一部手机在手,犹如一支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皆可成为“写手”,这当然是科技时代赋予人们的大好事。遺憾的是,“写手”们(包括某些业内人士与“老记”等)手指下敲打出来的“文章”,错别字、欠通顺的句子、曲解或误解古语的地方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以致《新华每日电讯》要开辟一个名为《捉错园》的专栏,针对纸本、网络等出现的错讹予以曝光、辨正,如:“伦落街头(正写为“沦落”)”;“员工们肆业在家(正写为“失业”)”,等等。到2018年9月底,该栏目“捉错”已达600多则,但这个触目的数字其实只不过是“错字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小角而已,何况它相对集中在错别字的范围内,很多语法欠通、误解古语,像“不尽人意”“差强人意”等大可商榷的用语还极少触及。
“不尽人意”一语,在报刊与电视采访中可不断见其身影。比如,2017年底“新华网”一篇评《猎场》的文章说:从总体的评分看《猎场》确实不尽人意,落在‘大剧水准之外。”说实在的,愚钝如笔者直到现在,对“不尽人意”的真正含义,还莫明其妙。因为,“不尽”的意思是“没有终止”,像杜甫《登高》诗中就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终止的长江滚滚而来)的句子。又,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曰:“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苦”,同“甚”;“输”,同“写”。二句意为:崔立之撰写诗文时非常敏捷,就像拍天的波浪一样写不完)……例子不胜枚举。以此义阐释上引网文“《猎场》确实不尽人意”的句意,那就是“《猎场》确实是没有终止的人意”。请问这样的句子说得上通顺且能达意吗?也许,作者的原意是“《猎场》确实不能令人满意”,但由于片面追求文字的“精炼”,要不就是不明白古语“不尽如人意”的涵义,省去了关键的“如”字,遂使文句变得面目全非。
“尽如人意”这个成语,意为“安全合乎人的意愿”。其中的“如”字,义项之一为“随顺,依照”。《公羊传·恒公元年》:“断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意为:齐桓公是在哥哥齐襄公被弑后当上国君的,按理说,这不能说是“即位”,但《春秋》经文中却用“即位”一词,这是为什么呢?随顺当权者的意愿罢了。)“如”字后又从“顺从”义引申为“符合,满足”。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何况是人际关系相当复杂的社会?所以古人早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的格言式联语,强调社会人意愿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你咋能面面俱到,全部满足?一个人立身处世,只要每件事都能无愧于心,这就可以了。这则联语,后来又简化成“不尽如人意”,“不”字的含义是“未”。《孟子·梁惠王上》谓:“以五十步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上文的“走”,是指“弃甲曳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而走”即逃跑之意,跑五十步的嘲笑跑百步的(胆小),有这样的道理吗?文中的“直不百步耳”(只不过未到百步罢了)的“不”,与“不尽如人意”的“不”,用法正同。准此,“尽如”与“不尽如”即“完全合乎”与“未完全合乎”,仅是“合乎”程度的差别而已,把“不尽如人意”一语视为性质完全否定的贬义语,也是一种误解。
被曲解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差强人意”等。该成语典出《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先其常度,(吴)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吴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员大将,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马”(最高军事长官)。此后近二十年间,“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即“装”字,避汉明帝刘庄之讳)之日。”像这样一位大将,当其指挥作战且碰到战局不利时,自然能“意气自若”,时刻作好反攻制胜的准备,所以赢得刘秀的称赞:“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吴汉尚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其威严之重,有如一个堪匹敌的国家。“隐”,威重之貌。)历经数百年后,“差强人意”的含义已有所改变。如唐代纂修的《周书·李贤传》谓:“太祖喜曰:‘李万岁(李贤之戏称)所言,差强人意。”显然,该四字词已从汉代的“尚能振奋人们的意志”转为“尚能令人满意”,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带褒义的成语。
遗憾的是,当今的很多“写手”,看见一个“差”字,便想当然地以为“差强人意”是糟糕透顶、难于使人满意的词语,这种曲解古语的现象在体育报道中尤为突出,如“球队最近惨遭五连败,排名下滑,差强人意”,等等。如果按该成语的本义去理解说,“五连败,排名下滑,尚能令人满意”,岂不成为脑袋进水的胡言乱语?
其实,要减少以至杜绝上述一类随意曲解成语的现象,并无多大困难。对于陌生的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下笔之前,最好先查一查字书、词典,以免误人误己、贻笑大方。办法虽笨拙,但却效若桴鼓,屡试屡验。诸君如若不信,一试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