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迅速,非遗类展馆或展览数量不断增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展示手法单一,互动体验不佳,内容枯燥乏味等,导致无法很好的地传播、保护和传承非遗。文章通过对非遗展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从展示脉络、创新展示手法和互动体验、地域文化特色、场馆配套设施与管理等方面提出民俗类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和创新设计手段。
关键词:非遗;展览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一、非遗类展览常用的展示手法
当前,国内非遗类展馆(展示厅)的展览多以陈列展览非遗作品及其相关传承人、事件、附属物品为主,也包括举办非遗相关活动,如非遗传习活动、传统非遗活动、非遗类教育培训等。目前,比较常见的非遗类展览的展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橱窗式展示:橱窗展示,或博物馆殿堂式展示,是一种静态、传统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即通过展品的有机组合,向观众展示。这是目前包括非遗类展览在内的博物馆主要展览方式。
(2)场景复原:场景复原在博物馆设计中也较为常用。通过模拟、复原非遗项目的制作场景、空间、人物等,结合非遗实物、科技等展示手法,再现非遗传承人制作非遗作品的生产生活场景。这种方式可以加深观众对非遗项目的直观感受。
(3)互动体验:即在展厅内设置可以让观众触摸或体验的互动设备,或亲手体验非遗制作的环节,观众在动手过程中充分体验非遗制作的乐趣,加深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动感等行为感知和行为实践。
二、非遺类展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展览脉络不清
一些非遗展厅或非遗展览主题不明确,展览脉络不清,内容编排混杂、体系乱,或展示空间不符合非遗展览要求,展线不流畅、不尽合理,导致展览的连续性较差,观展节奏不强,观展体验差。
(二)非遗原生环境消失
因为在有限空间集中展示,无法完整复原非遗所处的历史、生活环境,必然导致一些非遗项目脱离其原生环境、文化语境,甚至遭到破坏,导致非遗展出效果不完整,非遗知识传递是有缺失的。
(三)陈列展览的内容及手法陈旧
展览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着参观者的视觉体验,目前许多非遗展览更新周期长;内容缺乏新颖策划,只是较简单陈列非遗项目图片和实物,单调乏味;展览设计与展览主题不切合,展示手法陈旧、单一,宣传教育手段生硬;体验项目占整体比重小,科技度、参与度低,导致人们对非遗展品的使用方式、形成历史、传承脉络和精神内涵的了解是走马观花式的,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和片段式的,与观众心理较疏远,感官体验较差。
(四)互动体验效果一般
当前一些非遗展厅或非遗展览的互动体验项目还处于较初级阶段,停留在简单触摸、环节制作体验阶段,其互动形式较单一,方式雷同,缺乏与自身展览相契合的创新或特色,科技度不高,观众参与度低,吸引力不强。
许多非遗展馆做的非遗活动,目标人群不够准确,多是政府或行业推介、展销活动,与非遗展览关联性不强,缺乏形象策划,品味不高。
(五)管理配套不完善
许多非遗展示馆仅仅提供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的场所,其保藏、研究和教育的功能有所缺失,如不少非遗展馆无固定管理人员,保藏和展览宣教人员较少,很多非遗馆甚至无解说员,观众服务水平不高;导览标识系统不够明确;缺少休憩设施等游客辅助设施,造成观众观展体验不佳。
(六)地域文化特色不足
当前,一些非遗展厅空间和非遗展览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从建筑到展览内容和展览手法,千篇一律,严重忽视了非遗项目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技艺特点,缺乏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点,降低了观众的参观、学习和探究兴趣,展览的区域文化教育意义不明显。
三、对策与出路
前文对当前非遗展览的主要展示手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下为笔者提出的针对性改进策略:
(一)明晰展览脉络
非遗展馆或非遗展览在设立之初,应该明确展览主题,并根据展览空间合理设置展线,根据展览内容明晰脉络;在具体执行上,整合相关内容,展品,使之有效组合,以提升展览的精神内涵,协调观众、非遗项目和空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种边界融入、浑然天成的展示环境—“情境还原”。
(二)活态化展示
非遗类展览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根本特性,采取丰富、形象、生动、完整的现代展示手法,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通过人+物+技术的全融合,活态展示非遗项目和非遗展品,充分呈现某项非遗及其流变、制作过程,展示非遗项目的精神活力与文化内涵,使展览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多维化,将展厅拓展成为一个由各文化主体共同主动参与的自由空间。在日常运营中,应注意及时更新展品和展览内容,适时引进临时展览,增加展览的丰富度,保持陈列展览的新鲜感。
(三)创新互动体验
在非遗展示中,互动体验是活态化展示的重要一环,应尽可能鼓励观众参与其中。通过各种体验互动手段如音视频、人工智能技术、动手实操及其他辅助手段,实现常规陈展手段和真实体验相结合,让非遗故事“活”起来,非遗展品“动”起来,实现人与空间、展示、展品的有益互动,变教育为体验,变讲述为启发,使观众“沉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同时增加展厅的时代感、特色感和魅力度。
策展人应深入调查研究,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观众的文化需求,以活动带动展览,以展览促进活动,通过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及举办民俗活动等,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大师、传统手工艺人等进行现场交流和展示,举办特色民俗活动等充分展现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示地域魅力,增强互动感和亲切感,取得展陈与受众互动的良好效果,吸引人群进入展厅观展。
(四)地域特色要鲜明
非遗展馆或展览要重点打造属于该地区特有的非遗项目或展示活动。从展览空间到展品陈列,从日常展览到非遗活动,从文创开发到标识导引系统,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主题内容与具体项目上通过对地域人文地理、非遗资源的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并依据观众需求、场馆定位等因素进行亮点提炼与打造,进而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五)完善配套与管理
完善配套设施,在满足宣教、展览、保藏、研究等基本功能外,可依据场馆空间实际,适当增加学习、视听、茶饮等休憩空间和附属设施,满足参观者的综合文化需求,完善非遗展馆的文化休旅功能。同时加强管理,合理配置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来延长观众的逗留时间,增强非遗展厅和展览的娱乐性、教育性。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是一项系统工程,非遗展馆和非遗展览一定要根植和来源于地域文化和当地非遗资源。在空间设计上,应提取当地的文化元素和特征要素,营造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当地风土民情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面貌;在展示手法上,圍绕非遗项目自身特点,采取丰富的、活态的、多维度的当代展示设计理念与形式,准确、完整传达非遗的历史流变和文化特征。在经营方式上,树立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的竞争意识,找准场馆定位。在管理上,要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艾晶.对博物馆陈列“非遗”文化的方法探讨[J].中国博物馆,2014(04):105-109.
[2] 李志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理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5(05):107-112.
[3] 谢小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5(05):113-118.
[4] 杨敏.当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D].中国美术学院,2014.
[5] 牛慕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3.
[6] 王美诗.话语视角下的非遗活态展览—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J].文化遗产,2016(03):81-86,158.
[7] 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J].中原文物,2011(04):101-103.
[8] 高宇霞.探索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J].大众文艺,2013(01):17.
[9] 王珍.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探索[J].新西部,2016(07)中旬刊:23.
[10] 李梦瑶.浅谈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化产业,2014(08):70-71.
[11] 李女仙.民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叙事特征与空间建构—以新会陈皮文化体验馆为例[J].装饰,2017(08):132-133.
[12] 王静,郭立新,王有成.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作者简介:丁利民(1981- ),男,馆员,现任职东莞市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硕士,研究方向:文博管理、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