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云 李金兰
摘 要: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同时因为其边疆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特性,决定了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边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诸多的创新,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融合方式、具体实践途径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简要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使其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指导他们长久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
一、当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学成为了主流趋势
在当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边疆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创新教学逐渐成为了目前少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趋势。一是创新观念的主导作用明显。近年来,国家以及教育部门一直倡导“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也逐渐走入到边疆少数民族院校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理念之一。近年来,“创新发展”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中常出现的“高频词”,同时各个院校也都在根据本学院实际进行教学创新。可以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观念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并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重要思想理念之一。二是多样化的创新教育方式成效明显。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许多边疆少数民族院校,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一些省份如贵州省的少数民族院校,都在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内容上更加贴合地区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信息化标签成为整个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整个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标签,从知名学术网站如知网等进行检索,“信息化”等关键词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换言之,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具体教学环节,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技术平台。当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不仅仅呈现出一种现象级,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其现状和原因进行解析,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化的接受程度较高。近年来,随着00后逐渐进入到了大学校园,大学生逐渐呈现的更加年轻化的态势,而这些大学生有一个更为明显的特征,他们大部分都已接触了信息化技术,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且观念新颖,对于信息化接受程度较高。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使得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更加成为一种可能,更加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契合。二是信息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融合到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过去,由于部分学生,特别是非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距离以及认知面等因素,对边疆民族院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偏差,如认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一般是闭塞的、原始的等。而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便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包括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图片、视频等,这些都加深了大学生对于民族学院的认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使得大学生在校园内以及校园外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教育信息。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另一个窗口。在实际调查中,已经有九成以上的院校和院系在思政课中是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开展的,在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微信、qq等也成为师生之间连接的纽带,甚至一些教学调查以及问卷设计,也都在网上完成。信息化的发展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缝融合到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政教学中,同时大数据的分析以及“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也让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馈、教学实施、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提供了理论可能和技术可能,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充分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少数民族智慧和结晶,同时他们也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宣传者,更好地在学习中提高了自我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为了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民族文化融合和谐发展已成为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民族文化融合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交通、信息技术等发展,各民族的同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地处边疆地区的民族院校大学生也有更多地时间和机会走出去,可以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便利,通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的应用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大地便利,WiFi、互联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也带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带动少数民族各地区旅游地区的发展。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以及各少数民族盛大节日“三月三”中,除了少数民族之外,汉族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成为三月三节日的重要参观者和参与者,在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风俗、语言、文字等等传播出去,并使得其他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要素与当地文化传统相融合。近年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更是通过志愿活动、节目策划、现场调研等,亲身参与到这些节日当中,在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传統融入到其中,将“三月三”变成各民族狂欢的重要文化交流节和传统文化的宣传节。与此同时,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传播等等活动积极性也在逐年提高,并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微信群、微博等,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边疆院校思政宣传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当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析
(一)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依旧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合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常出现的现象。一是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片面。在部分边疆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依旧存在着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片面理解,一些思政教学的导师和教授,由于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领域认知不透彻,观念转变不及时,在具体思政课程实施中只片面讲解课本大纲的内容,而忽视了边疆民族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其次,在中高层管理过程中,包括一些顶层设计环节中,由于认知的片面性,忽视了对思政课程的课时、教材选取、课外实践内容选取等进行设计,设计内容无法满足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等。三是对于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本身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的误区以及学生个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等误导造成的认知偏差,对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偏差,如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存在“晕轮效应”等。
(二)融合契合度不高,创新成效不明显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部分边疆院校由于创新力度不够、认知偏差、顶层设计不理想等,使得二者契合度不高,存在于形式,教学内容貌合神离,关键点和重点不突出等。此外,一些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边疆民族院校以及大学生思政之间的关键联系,没有找到他们的契合点,开展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信息化教学开展偏重于理论讲解而忽视具体实践等,也是造成创新成效不明显,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汲取和思政觉悟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参与程度不高,部分院校宣传和引导不到位
在一些边疆民族院校大学中,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发展桎梏、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这些边疆民族院校将主要师资力量倾向于主干课目、主干专业,而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则较少和偏弱,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程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到位,对于思政课参与程度不高等,其次由于部分院校宣传和引导不到位,部分导师没有转变教学思路,依旧采取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再次部分院校缺乏必要的融合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教学效果无法的有效反馈,教学评价过于简单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也是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问题的根本所在。
三、解决当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边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的途径
(一)从本质入手,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宣传,加深各方面的认知
从本质入手,即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将其中的优秀代表人物以及文化资料作为思政课程的素材,从顶层设计到教师再到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地设计,制定适合边疆院校特色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案。其次,要从宣传入手,借助网络、移动设备及APP如微信平台、qq、抖音等,对边疆少数民族院校的思政主体和客体进行广泛宣传,加深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认知,及时减少或消除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偏差。
(二)继续进行创新教育、信息化教学探索
创新教育和信息化教学是边疆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环节中,不可过多地追求形式,而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制定具体的创新措施,从学生兴趣、偏好等入手,做好思政课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课程的备课工作。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既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设备,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对网络资源去伪存真,培养他们正确地是非观和价值观。再次,对于网络教育资料以及课件,论文选题等,也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进行科学规范地选取和制作,发挥网络资源的效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继续完善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拓宽其教学反馈途径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边疆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将教学中心由导师转向学生。要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需从思想认知入手,即导师必须转变相关的教学思路,将学生为主要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继续完善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本院校思政教育的实际,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思政教育的考核标准,标准既要包括对少数民族思政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考核,还要包括一些实践科目的考核。再次,要拓宽教学反馈途径,通过试题考试、网络微信课程主观课程评价,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情况和思政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以及建议通过多途径进行反馈,导师根据主客观评价制定改进措施等等。
总之,当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边疆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效应,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当前二者融合呈现出创新融合、信息化等特点,当然也因为认知偏差、创新力度不够等不足,使得部分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不明显。透过这些现象,我们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找到二者的契合点,通过创新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将二者紧密融合,继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边疆地区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初衷之一。
参考文献
[1] 蓝文思.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23-24.
[2] 蓝文思.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8-9.
基金項目:文章为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Z050。
作者简介:周丽云(1983.09- ),女,湖南武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