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问题策略
“双一流”建设,即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就要首先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和内涵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我国高等教育也有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然而在理论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是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有了基本共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主体的国际化,即要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的学生;其次是体现在教育过程及科研等的国际化,即国际化的课程及教材、国际合作办学乃至建立分校、科研项目国际化;第三是教学成果的国际化,即授予国际学位或双学位。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并把它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
(一)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1.以“N+M”模式开展学位项目的合作
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最广泛的合作形式。参与这种形式培养的学生数量也最多。南开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培养该博士生。该项目由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双方研究生院管理,两校均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学位性质为全日制。申请人需具备两校都认可的硕士学位,还需通过两校对申请人研究计划的评估和面试。培养方式是学生在两校的培养,年限可按照“2+2”或“1+2+1”的方式进行,其中第一年的学业必须在南开大学完成。学生需提交英文撰写的论文,学生通过两校的毕业审核后,将被分别授予学位。重庆大学与31个国家和地区近200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打造“2+2”“3+1”“4+1”联合办学模式。
2.与国际顶级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项目合作
复旦大学针对附属医院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开展“复旦-哈佛”临床师资培训项目,采用传统和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小组教学,从课程设计、评估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团队的学习等方面培训高技能的临床教育工作者,为期九个月。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国际视野、语言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
3.建立广泛的联盟,推进国际化建设
江苏省推进 “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有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23所江苏省高校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等13所英国高校成为联盟首批会员。在学生和学者交流、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等方面展开合作,涉及能源、环境、材料等七大领域。由江苏省教育厅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作为两方牵头机构,负责统筹指导两方高水平大学参加联盟,并为行动计划的实施及联盟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这种大范围的广泛合作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强强联合打造金牌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一起打造的高级金融管理课程(AFP),帮助上海打造金融人才,帮助学生走进国际金融前沿领域。
5.成立联合学院,共建共管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哈工大鲍曼工学院,哈工大鲍曼工学院是公办全日制学院,2019年开始招生。学院招收学生在两校注册,采用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培养的运行模式,实现师资、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方案共享。学院成立初期,将开设材料、环境两个本科专业,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开设其他优势工科类专业。
6.着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
浙江大学创立了“X+外语”复合型国际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聘请30余位资深外交官、国际组织前高级官员、外交研究专家担任实践导师,通过课程学习、实践锻炼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治理能力。加大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和学科建设。设立了289门本科生全英文课程、346门研究生全英文課程,以及“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辅修专业、“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文科硕士点。还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鼓励在校生参与国际组织的实习实践。
重庆大学成立了推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还新增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出国类外语水平考试专项奖学金、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奖学金和资助金等,鼓励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还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对于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学生实行学籍弹性管理,最长可保留两年学籍,并将任职经历纳入学生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综合测评指标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分析
1.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大学去行政化方面还很不彻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还不够先进,这大大消弱了我国高校对国外学生的吸引力。
2.缺少文化自信。我国高校普遍引进西方的多,挖掘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优势资源不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充分挖掘和整合我们的文化宝藏和优势项目,才能彰显我国高校的吸引力和魅力。
3.科研项目引进外资比例很低,国际组织和海外基金资助项目很少。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我国有些高精尖项目为了国家安全不需要、不容许外资进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出于种种原因把我们的项目拒之门外。
4.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在我国高校任教的专兼职教师数量和占比都非常少,更不用提来我国任教的国际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数量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学术生态还不够好,不足以吸引国外高水平教师有很大关系。
5.我国高校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理念还不够强,推进国际化还只是局限在合作办学和项目合作等容易见成效的、显示度高的方式上,还没能从日常教学中稳步扎实地推进,我国高校使用全外语教学的课程占比还很低,教学内容国际化水平也不高。
6.自主选择来我国高校留学的人数还很少,且来源国比较单一,主要是“一路一带”国家的学生,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大,教育质量还不高,教学内容还不能与时俱进,还没有被广泛的认可。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多还局限在某个项目或某个方面的浅层次合作,缺少深入、系统、全面的合作。
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学者教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只有建设好学术生态环境并舍得花大本钱引进大师巨匠,才能提高我国大学的影响力,也才能吸引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学习进修。
大力推进课程国际化水平。要培养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有国际化的课程和教材,要积极筛选引进国际上高水平的课程及教材,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评价与世界接轨。现在国际上几大认证体系中都有中国高校的影子,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的成果,然而还有很大不足,我国更多的高校还不能获得国际认可,而且我国高校还只是被动的追随认证规则,还没有资格参与规则的制定。我们还需要花大力气实现从追赶世界到领跑世界的飞跃。
还应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高等教育國际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要着力推进科研平台、实验室的共建,实现科研方法和成果的共享,共同造福人类。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打造优势学科,并以此吸引国外优质生源,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引进来”方面实现一个较大飞跃。
参考文献
[1] 张优良,黄立伟.改革开放40 年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成就与挑战[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1).
[2] 孙假梦.“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类高校国际化教育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20).
作者简介:朱志媛,女,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