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寒 何志军 吕楠 刘吉辉 徐太旭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16)
马氏体不锈钢5Cr15MoV(也称5Cr15MoV钢)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蚀性能,通常用于制作耐蚀性能要求较高的零件[1-3]。5Cr15MoV钢为高铬并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马氏体不锈钢,其碳含量比传统的Cr13系列钢有所提高,而其碳含量和铬含量比8Cr13、7Cr17不锈钢却有所降低[4-5]。在高温冷却凝固过程中,5Cr15MoV钢中会析出大量的铬碳化物。少量的碳化物可以适当地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6-7],但是碳化物析出量过多则会影响钢的综合性能[8-10]。其中,较为特殊的析出碳化物是晶界碳化物,晶界碳化物的析出会导致晶界元素偏析,容易发生晶间腐蚀,从而降低钢的整体耐蚀性能[11-19]。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及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来研究凝固过程中钢组织及碳化物的形貌、分布等变化规律,以及材料组织与碳化物的演变行为。
取5Cr15MoV钢样本作为实验材料,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将试样加工成Φ8 mm×12 mm的圆柱型,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进行静态连续冷却转变实验,膨胀量测定工艺如图1所示。将实验试样进行磨平、抛光,用FeCl3盐酸乙醇溶液腐蚀后进行金相显微镜观察,并运用差热分析仪实验方法来确定5Cr15MoV钢的临界相变温度。
表1 5Cr15MoV钢样本的化学成分 %
图1 5Cr15MoV钢试样膨胀量测定工艺
应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凝固模拟计算,得到各析出相随着温度变化的平衡相图,以及相析出转变温度点。
将试样切割成Φ7 mm×3 mm的小块,分别磨平,抛光。在氩气的保护下,通过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析出相的演变行为,分析凝固过程中组织和碳化物的演变过程。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碳化物的类型,将碳化物用王水腐蚀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6480JSM640、EDS-EDA2040)下观察并确定组织中各相类别。
按照图1中8组膨胀量测定工艺所显示规律,冷却速度为0.1 ℃s时最为缓慢,发生相变的次数最多。因此,以冷却速度0.1 ℃s得到的曲线为例,运用切线法来寻找相变点。在图2所示切线法确定临界点的示意图中,冷却速度0.1 ℃s下的Ms温度为153.09 ℃,在冷却速度0.1 ℃s下只能找到马氏体转变点。这说明,在此冷却速度下只发生了马氏体转变。
采用差热分析仪记录热流与时间的关系,并据此绘制钢的热流曲线(即DSC曲线,如图3所示)。图3中,曲线出现明显的拐点,拐点的起始点为Ac1(592.50 ℃),终止点为Ac3(745.60 ℃)。在592.50 ℃下发生α→γ相变,在745.60 ℃下相变结束,这一过程为吸热过程。通过吸热峰得到钢的临界相变温度点,分别为奥氏体化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在奥氏体化过程中会有碳化物析出,当温度降到Ac1以下时,碳化物开始溶解。若要提高碳化物的溶解速度,应该使加热温度高于奥氏体完全转变点温度。
图2 切线法确定临界点的示意图
图3 5Cr15MoV钢的DSC曲线
图4 所示5Cr15MoV钢CCT曲线显示,在冷却速度0.1 ℃s下仅发生了马氏体相变转变。由此判断,5Cr15MoV钢将会在空冷过程中发生大量的马氏体转变。一般情况下,中碳钢会发生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而从图4所示CCT曲线可知最终得到的组织只有马氏体。结合金相检测,可以直接观察到最终相的组成。
对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热模拟试样进行腐蚀得到金相组织,如图5所示。观察到在不同冷却速度下都有马氏体生成,所以可知5Cr15MoV钢仅发生了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增至20.0 ℃s时,马氏体几乎遍布整个晶粒。由于冷却速度加大、保温时间较短,因而马氏体转变不完全,遗留下部分残余奥氏体。
通过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得到平衡凝固状态下5Cr15MoV钢各析出相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关系,如图6所示。当温度在1 468.00 ℃以上时,5Cr15MoV钢为全液相;当温度在1 468.00 ℃以下时发生匀晶转变结晶出δ固溶体(δ-Fe);当温度为1 396.00 ℃时发生包晶反应(L+δ-Feγ-Fe),形成奥氏体;当温度为1 297.00 ℃时转变结束,完全凝固为单一奥氏体组织。但是,当温度为1 246.00 ℃时仍出现了奥氏体的转变,只有在加热温度超过Ac3或Accm,且保持足够的保温时间后,才能获得均匀的单相奥氏体。因保温时间不足而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未转变成奥氏体,以及在一定过冷度下未发生珠光体转变而遗留下来的奥氏体,都称为残余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降低到1 120.00 ℃时,M7C3碳化物析出;当温度降低到1 055.30 ℃时,M7C3型碳化物的析出量最大;当温度降低到1 055.30 ℃以下时,析出物开始向M23C6型碳化物转变;当温度降低到1 045.00 ℃时,M7C3完全转变为M23C6,但M23C6仍不断析出;当温度降低到800.00 ℃时,M23C6停止析出。在凝固过程中,伴随一些夹杂物生成,如MNS和M3P等。当温度降低到841.00 ℃时,奥氏体向α铁素体转变。平衡凝固状态下的最终凝固组织主要为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M23C6,其质量分数分别为89.197%、0.056%和8.119%。
图4 5Cr15MoV 钢的CCT曲线
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可清楚地观察5Cr15MoV钢析出相在非平衡凝固下的变化(见图7)。结合图6进行分析:当温度为1 200.00 ℃时,发生偏析现象,在晶界及周围析出M7C3;当温度降低到1 100.00 ℃时,晶界更加清晰,并且晶内也析出了碳化物M7C3;当温度降低到1 000.00 ℃时,M23C6沿晶界析出。在1 200.00 ℃下析出的碳化物析出量增多,并且部分晶内及晶界周围M7C3并未发生变化,在1 100.00 ℃ 与1 000.00 ℃之间M7C3向M23C6转变。但当温度降低较快时,一些尺寸较大的M7C3来不及完全转变,部分晶内及晶界周围的M7C3未发生转变而遗留下来。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到900.00 ℃时,M23C6不断析出,基本占据了整个晶界,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原子有足够的时间扩散聚集使其碳化物长大;当温度降低到800.00 ℃时,晶界碳化物M23C6不断增多,但至750.00 ℃时碳化物基本未发生变化,说明在800.00 ℃下M23C6停止析出。在非平衡凝固状态下,最终析出物质以晶界碳化物M23C6为主。当温度降低到750.00 ℃时,晶内有新的物质析出;当温度降低到670.00 ℃时,新物质完全析出。结合平衡相图可知,在温度为700.00 ℃左右时有夹杂物析出,在750.00 ℃下伴随着一些夹杂物生成。
图5 5Cr15MoV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形成的金相组织
图6 5Cr15MoV钢各相析出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曲线
图7 共聚焦显微镜下析出相随温度变化
分别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5Cr15MoV钢试样,其形貌如图8所示。当温度降低到150 ℃时: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由晶界向晶内发生大量的板条状马氏体转变;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沿晶界周围有白色的铁素体、板条状的马氏体、白亮色块状的残余奥氏体。
图8 5Cr15MoV钢试样显微组织照片
观察图9所示5Cr15MoV钢X射线衍射图谱,根据X射线衍射结果认为其碳化物主要类型为M7C3、M23C6。观察图10所示5Cr15MoV钢的碳化物形貌及EDS能谱,可看出其碳化物主要是沿晶界析出。其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棒状型为M23C6碳化物,块状型为M7C3碳化物。
图9 5Cr15MoV钢X射线衍射图谱
根据平衡凝固计算,得知最终的凝固组织应为α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M23C6。但在非平衡凝固下,通过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文献[18]分析显示Fe-Cr-C三元相图中最终组织由α铁素体、M7C3及M23C6组成,文献[19]分析显示碳化物以晶界碳化物M23C6为主。因此,结合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和实际凝固分析结果,认为5Cr15MoV最终凝固组织应为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M7C3和M23C6。
图10 5Cr15MoV钢碳化物形貌和EDS能谱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试样进行了电解,在电镜下观察其碳化物的形貌。图11所示为富V碳化物和富Mo碳化物典型形貌。观察发现,凝固过程中冷却速度虽不同,但形成的富V碳化物形状都多为长条状、球状和长片状,碳化物尺寸(直径)超过13 μm;同时,富Mo碳化物形状多为短棒状和颗粒状,尺寸在8 μm左右。相比于富V碳化物,富Mo碳化物的尺寸较小。
在5 000倍电镜下拍摄碳化物照片,利用软件统计碳化物的数量及尺寸等参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随着凝固过程中冷却速度的加大,碳化物的总数量减少,但小尺寸碳化物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碳化物的总面积和平均尺寸呈减少趋势,碳化物分散度趋小,弥散性趋强,分布逐渐变得均匀。铸态下碳化物尺寸分布于1.7~2.3 μm,低冷却速度试样的碳化物尺寸大于高冷却速度试样。当冷却速度高于5.0 ℃s时,碳化物平均尺寸在2.0 μm以下,碳化物数量少于300个。随着冷却速度降低,碳化物的数量有所增加。当冷却速度降低到1.0 ℃s后,试样中生成的碳化物数量增幅相对较大,其平均尺寸超过2.1 μm,分散度增加,分布均匀性减弱。由于冷却速度较快,影响了凝固过程中碳化物的形成和析出,从而造成了这种差异。
图11 富V碳化物和富Mo碳化物典型形貌
表2 碳化物统计参数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通过差热分析得到5Cr15MoV钢临界相变温度点Ac1、Ac3,其值分别为592.50、745.60 ℃。研究发现,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当冷却至1 468.00 ℃时发生匀晶转变,至1 386.00 ℃时发生包晶反应,至1 120.00 ℃时析出M7C3,至1 045.00 ℃时M7C3转变为M23C6,至800.00 ℃时M23C6停止析出。结合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和实际凝固分析,认为5Cr15MoV最终凝固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以棒状型晶界碳化物M23C6为主,有少量的M7C3存在。凝固过程中,冷却强度对碳化物析出数量及尺寸有明显的影响,冷却速度增大则碳化物数量与尺寸减小,而分布均匀性增强,冷却速度不改变碳化物的类型。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5Cr15MoV钢热处理过程中控制组织形态及碳化物的工艺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