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那开宪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有心肌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在急性期如果未作冠状动脉造影常常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的患者因此做了急诊溶栓治疗。有一个病例尽管已是2年前的事情,但是每想起这个病例,笔者仍记忆犹新。
刘某,女性,73岁,平素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因爱人患高血压、脑出血,经当地医院积极抢救,但是未能够挽救其生命,刘某由于过度悲伤,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就诊当地医院。急诊查体T:36.5℃,BP:90/50mmHg,心率HR:76次/分,R:18次/分,SPO2:99%,听诊:心尖部收缩期杂音2/6级,颈静脉无怒张,双下肢水肿(-),双肺(-)。心电图示V1、V2、V3、V4导联中ST段分别抬高2.0mm、4.0mm、3.0mm及2.0mm,伴Q波形成,II、III及aVF导联中ST段压低2.0mm。血常规:正常范围,肝、肾功能:正常范围,心肌酶:(两次,间隔2小时)CK:160U/l~240U/l(24~170U/l),TNI:0.47μg/l~1.28μg/l(0~0.05μg/l)。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立即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收入病房。刘某入病房后仍感到心前区不适,心电图示抬高的ST导联均已下降至等电位线,下壁导联ST段也回至等电位线,心肌酶CK:180U/l,TNI:0.67μg/l。做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前壁运动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40%。次日做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在做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刘某感到心悸、心慌,心电图示频繁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经冠状动脉内给予利多卡因后心律失常好转,但其仍感到胸闷、气短,便终止了冠状动脉造影术。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及冠状动脉造影所见,考虑患者由于过度悲伤,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时间过长又导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三天后,应家属要求,当地医院请笔者去会诊。笔者仔细看了患者所做的检查,感到患者有许多表现仅仅用冠状动脉痉挛不好解释。例如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心肌酶谱不是很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心电图恢复较快等均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不好解释。这个病例特别像笔者在国外进修时见到的一个应激性心肌病病例,该病例女性,68岁,平素无高血压、冠心病,但是有糖尿病,一直坚持服药,血糖控制较满意。其儿子死于车祸,由于过度悲伤,出现剧烈心前区疼痛、伴大汗,由家人送到医院。做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表现,心肌酶谱稍高,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前壁运动功能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38%,立即做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左心室造影示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呈球样改变,符合应激性心肌病表现。该病例不仅在心脏科进行病例讨论,而且在全院也进行了病例讨论,故笔者印象十分深刻。于是笔者建议对患者重新做冠脉造影并作心室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术发现冠状动脉正常,无狭窄,左心室造影心室中部及心尖部运动消失,且底部出现运动机能亢进,左室前壁及心尖部呈球样改变。患者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符合应激性心肌病。笔者告诉病房医生这种疾病心肌酶及心电图恢复很快一般1~2周左右可以恢复,心脏功能恢复稍慢,一般2~4周就能够恢复。一个月后,当地医生告诉笔者,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8天恢复正常,心脏功能第四周已恢复正常。
1990年首次被日本学者Sato等报道并命名为Tako-Tsubo(章鱼头套样)心肌病(TCM),这是一种短暂的心脏综合征。2/3的TCM患者在经历重要情绪事件(如:所爱的人意外死亡、离婚、不利的财经新闻)或机体应激(如:车祸、重大手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后进展为TCM。因此,该病也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或“心碎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一般无明显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80%发生于60岁以上绝经期后女性。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有心肌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以短暂性心尖及左心室中部无运动或运动减弱为特点的心肌疾病,通常伴有心底部运动代偿性增强,又称为心尖球形综合征。由于在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冠脉综合征,因此,在初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1%~2%实际上罹患应激性心肌病。迄今为止,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儿茶酚胺学说、微血管病变学说、冠状动脉痉挛学说和心肌炎症学说等。大部分学者认为,突发的情绪应激导致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可能是极为重要的机制。
一般来讲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往往传统的心脏危险因素发病率较低(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往往在精神应激后出现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也可表现为背部疼痛、心悸、恶心、呕吐等;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高峰为清晨不同,应激性心肌病最常发生在下午,因为这个时间出现压力刺激的可能性更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