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水务局
“十三五”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齐抓共管的原则,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截止2018年8月底,共完成投资14 28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 914万元,地方配套371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8万hm2,新打机井221眼,维修旧井45眼,铺设节水管道495 km,改善灌溉面积4 060 hm2;完成小流域治理1.1万hm2,封禁治理5800hm2,种植水土保持林2533.3hm2;新修水平梯田1 793.3 hm2,修筑和改造生产道路31.68 km。2018年度,全市的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主要有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利水土保持项目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项,到位资金6 700万元,完成投资3 876万元,资金完成率57.9%;实施小流域治理面积17 km2,建设水源工程157处,节水工程84处,新修水平梯田913.3 hm2,修筑和改造生产道路19.77 km。
“十三五”以来,立足大同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结构和特殊的自然条件,我市确立了生态立市、水土保持先行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总体布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把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环节,紧紧抓住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这一难得的机遇,坚持把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作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水土保持生态扶贫的切入点,全力实现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突出综合治理的科学性。通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基本上做到了山、水、林、田、湖综合考虑,梁、沟、坡、峁、川立体开发,农、林、牧、工、贸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调查测算,经过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区的年土壤侵蚀模数由2 000-3 000 t/km2下降到1 200-1 800 t/km2,水土流失程度大为减轻;年沙尘暴天数,由过去的30 d左右减少到15 d左右;土地利用率,由80%提高到95%;项目区内有76%的农民群众因此脱贫致富。
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上,我们始终把加强管理作为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力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对规模以上工程,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帐制,严把工程发包、质量检查、竣工验收和资金拨付“四道”关,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通过招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签订建设施工合同,并建立了发包单位监督、专业监理公司监理、施工单位自控、部门技术人员检查督促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各项目建设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协助监理与施工单位工作,在保证建设进度的同时,提高了工程质量。四是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所有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五是强化建设成果产权管理。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建设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把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责任落实到人,以确保建设工程综合效益长期发挥。六是强化后期运行管护。工程建设完工后,建设单位将治理成果及时与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交接,并实行谁管护、谁受益,使责、权、利相统一,强化管护责任落实,有效巩固治理成果。
在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治理,依托项目拓展规模,持续增加投入,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工程和效益工程。全市围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造了一批治理精品工程,在扩展建设规模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治理标准和综合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天镇县立足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土层较厚的实际,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先后投入6 975万元,大力推进坡改梯,完成机修梯田3 433.3 hm2,带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 905万kg,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 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农民群众的脱困减贫,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赞誉。广灵县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治理一片”的治理理念,先后3 a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为抓手,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6 026.7 hm2,封禁治理4 526.7 hm2,栽种水土保持林1 346.7 hm2,成活率和保存率之高、生态效益之好,均居全市前列。
顺应21世纪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势,始终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大同市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学办法,并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提高治理质量。近年来,重点推广了“大坑、大苗、大水”的生态治理办法。在乔木林栽植过程中,采用“3+2”或“2+3”携带母土5 a生大苗,进行大坑整地、大水浇灌,苗木成活率均达90%以上,几年后的保存率达85%以上。左云县采用“大苗造林、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的办法,按山系、水系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实行科学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整体效益均十分明显。浑源县积极推广径流林业整地技术、容器育苗技术、乔灌与乔灌草混交技术、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及地膜覆盖等系列实用技术,使造林苗木成活率高达98%以上。
近年来,大同市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贡献。但是,还存在着区域、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重点治理工程标准较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改造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同时,强建管,补短板,把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作为大事来抓,有效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大力开展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强“海绵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富裕、幸福、宜居大同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