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红铃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或不足,其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低,使患者机体代谢功能出现异常,糖尿病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等因素,患者会出现不良心理情绪,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可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1]。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作研究。
在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6例,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各23例。实验组: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区间40岁至72岁,中位年龄为(55.21±3.19)岁;参照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区间41岁至75岁,中位年龄为(55.34±3.27)岁。分析以上一般数据,行统计学软件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对本组研究知情同意的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的障碍的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
对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对实验组行人性化护理,内容:(1)人文关怀:护理人员需使用鼓励性语言与患者进行耐心交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尊重患者,对患者予以安慰。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以乐观的心态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当患者情绪有轻微波动时,护理人员需及时进行劝导。(2)饮食干预: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进食,不可摄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多以粗粮为主,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控制摄入量,在餐前餐后进行血糖监测,如血糖变化幅度大需改变饮食计划。(3)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如准备活动、运动动作,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需由医生决定运动强度,在运动期间护理人员需全程陪同,避免糖尿病急性发作。(4)输液干预:在输液时需保证患者手部温度,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可在输液管下端放置热水袋,避免输液液体温度较低,使患者出现不适情况。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全程保持微笑,为分散患者注意力,护理人员需具备熟练的穿刺技术,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感。(5)个性化干预: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满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进针角度,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更加耐心的进行交流。
分析分析46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血糖水平。
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方法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检验;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方法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4例,基本满意的患者有8例,不满意的患者有1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5.65%(22/23);参照组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满意的患者有9例,基本满意的患者有6例,不满意的患者有8例,其护理满意度为65.22%(15/23);经检验,卡方值=6.7688,P值=0.0092<0.05。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为(5.72±1.35)mmol/L、餐后2h血糖为(7.05±1.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5.6 7±1.6 2)%,参照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52±1.27)mmol/L、餐后2h血糖为(9.44±2.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6.49±1.05)%;经对比,t值=2.0699、4.0841、2.0370,P值<0.05。
人性化护理经“人性照护”护理模式逐渐发展形成的,其主要对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对人性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对患者予以细致化照护[2]。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老龄化日益严重,导致糖尿病发生率增高。糖尿病主要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等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长时间代谢紊乱,其血糖值会处于较高的状态,进而对患者的肾、眼等造成损伤[3]。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机体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情况,严重可发生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情况。现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使患者的血糖水平、生活质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人性化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方式,将患者作为中心,对患者所有合理性需求予以满足。对患者予以饮食、心理、认知等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习惯,将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予以消除。
本组结果显示,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65%(22/23)明显高于参照组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5.22%(15/2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相比于参照组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予以提升,严格遵医嘱服药,使血糖处于正常水平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