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人民医院,山东 兰陵 277700)
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化疗药物的刺激会造成静脉发红、疼痛、硬化成条索状,导致穿刺困难,化疗药物外渗,其临床发生率可达48%,给患者带来伤害,甚至延误治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于穿刺点表浅、止血较容易、创伤小、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为长期输液、胃肠外营养及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静脉通道[1-2]。但是,患者PICC置管期间如果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容易出现导管感染、脱出等现象[3]。为此,本研究探讨PICC导管部分脱出的原因以及科学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实施PICC置管的1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80例。参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42~75岁,平均(55.25±11.15)岁。研究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9岁,平均(54.35±12.0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参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药物、健康教育干预等。研究组:在以上基础上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其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责任心,引导护理人员科学规范操作,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PICC导管的脱出情况:脱出长度<5 cm为轻度脱管;脱出长度5~10 cm为中度脱管;脱出长度>10 cm为重度脱管。
研究组:80例患者中出现2例导管脱出,其中轻度及中度脱出各1例,脱出率为2.50%。参照组:80例患者中出现15例导管脱出,其中轻度脱出7例,中度脱出5例,重度脱出3例,脱出率为18.75%。两组导管脱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1)。
PICC置管即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下1/3右心房入口处的方法[4]。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由于该处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和药物浓度,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不受伤害,具有安全、方便、易于掌握、保存时间长、可避免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及防止静脉炎等优点[5]。PICC导管脱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护理人员因素。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由于缺乏责任心或者对PICC导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误拔现象,甚至护理人员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导管被迫脱出,除此之外,在给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的时候,没有进行脱碘操作,导致固定不牢而出现脱管现象[6]。(2)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如活动太过频繁,或者在脱衣的过程中不慎将导管牵出。(3)导管因素。导管置入后,导管与患者的皮肤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PICC导管自身比较光滑柔软,在置管1周之后比较容易脱落[7]。(4)其它因素。如在置管的过程中粘贴物黏性不够,或者固定方法存在一定的偏颇,导管的固定效果比较差[8]。
防止PICC导管脱出的护理措施:(1)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在护理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置管操作,在日常的换药过程中要仔细检查PICC导管是否出现脱出现象,如有脱出现象应告知每位护理人员,在输液的过程中要保证置管静脉的通畅性。(2)科学规范操作。穿刺前需要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尽量选择适合患者的导管,力求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多次穿刺。换药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因为用力过度造成PICC导管的脱出;要选择无菌敷料,尽量避开四肢的关节处,按压固定从中心向四周扩散。(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其对PICC导管的认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告知患者避免过度运动造成出汗现象,在脱衣以及穿衣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将PICC导管牵出。另外,要加强监督,仔细观察患者的置管情况,一旦发现PICC导管出现部分脱出现象,需要及时地告知医务人员,并且积极地配合其救治。
总之,护理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导管因素等都可能导致PICC导管的部分脱出。因此,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规范操作;另外,还要积极做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各方协作来降低PICC导管的脱出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