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员,王涛,王宇泽,张志强,卫小春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山西 太原 030001)
Robert Jones Bandage是由欧洲现代矫形外科之父英国威尔士的Robert Jones爵士发明[1],它是一种能提供稳定、均匀分布压力的膝关节绷带。它可能将创伤组织的水肿和出血降至最低[2];能减少患者的不适、疼痛和术后的伤口并发症及感染[3];能对肢体提供坚实的支持,但又能允许少量的关节运动,因此减少了术后僵硬的发生[4-5]。
Robert Jones Bandage常用于膝关节的外伤和选择性手术后,如在半月板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和关节急性损伤后减少出血和水肿[6]。它也广泛的应用于踝关节和足部的畸形重建术,例如足母囊炎Austin术式、扁平足和前后足及广泛的多趾截骨矫形融合术。而在急诊室对足和踝关节的急、慢性扭伤、脱位应用的效果超出想象,它几乎能完全消除后足和踝部创伤后的水疱。它也有助于治疗全身问题引起的水肿,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淋巴水肿、糖尿病足的水肿或其他疾病导致的下肢肿胀和溃疡。结合冷疗法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3]。
Robert Jones发明了一种技术,即在多层厚厚的棉毛层外面包扎上棉布绷带。他是第一个推荐用这种技术来控制水肿的医生[7]。在他之前,压缩敷料已经使用了好几个世纪,但没有人阐述过[3]。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有效的、成本效益高的技术,多年来只进行了很少的修改。1937年Shand[8]在《矫形外科手册》这本书中简单的描述了一种由几层短袜、棉花和弹性布构成的膝关节敷料。Charnley[4]于1950年第一次提出了Robert Jones Bandage这一概念,并做了最为完整细致的描述:三层羊毛垫和三层软法兰绒的绷带,每一层都要轻柔而牢固地缠绕安置,整个绷带在膝关节上方和下方延伸约15 cm,达到约5 cm的厚度,并强调对于大多数的膝关节外伤,它比任何形式的石膏都要好得多。Watson-Jones在1957年[9]报道Robert Jones Bandage是由绉纱绷带和大量毛料制作而成,并将此绷带积极应用于临床,自此强调了Robert Jones对这种绷带做出的重大贡献,但其应用性仍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1975年Harkness[10]对绷带的成分进行了调整,使用厚棉花垫和弹性绷带对膝关节周围进行包扎,若需要额外的支撑,则添加石膏夹板。Brodell[2]于1986年报道在伤口上放置无菌纱布垫后,内层用厚达5 cm的脱脂棉垫,然后用弹性绷带重叠1/2覆盖,强调为了促进静脉回流,包裹整个肢体,并将最后的弹性层紧密牵拉,肢体远端张力大于近端张力。Brodell[2]认为压缩绷带可限制渗出物和关节出血,改变局部组织的静水压梯度,减少毛细血管渗出以达到防止肢体肿胀的作用。该版本因肢体远端弹力绷带张力大于肢体近端,且整个下肢均包裹在内而被认为是改良版的Robert Jones Bandage。2005年Charalambides[6]采用绷带重叠1/2覆盖和双层Velband羊毛垫从脚趾到大腿中段进行绷带加压,其作用可能在帮助静脉回流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方面具有优势。自粘型弹力绷带安置后自粘成一体不易滑动逐渐替代棉绉纱绷带,在国内也应用广泛[11]。英国使用最广泛的4层结构绷带是由特制的两层填充材料和两层弹性绷带组成的,它早期能很好的适应肿胀,但随后又能很好的容纳组织和压缩治疗组织肿胀,被认为是标准的Robert Jones Bandage[3,12]。
Robert Jones Bandage并不是完美的,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支持使用Robert Jones Bandage。Raj等[13]认为绷带下的压力随着人体活动仅维持6~8 h后就需要重新安置,这在出院后是不可行的。然而Smillie[5]的研究认为最初的压力维持了大约48 h。Brodell[2]于1986年测试绷带下小腿前筋膜室压力至少维持了24 h,并在撤去绷带后小腿前筋膜室的压力迅速下降,这表明压力可以维持很长时间。2013年Pinsornsak等[14]、2018年Pornrattanamaneewong等[15]和2018年国内华西医院的学者[11]研究认为改良Robert Jones Bandage在控制出血、肿胀和功能锻炼上无作用,但这些研究均存在一个特征:绷带下局部的压力不可知,且各研究的改良Robert Jones Bandage构成也不尽相同。
人们对Robert Jones Bandage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压力无法做到量化施加,极大地阻碍了Robert Jones Bandage的发展,但Robert Jones Bandage在100年后的今天仍在广泛应用,足以说明其在临床运用中对外科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完善。